一池死水的A股,近季忽然強勢。短短三個月間,滬綜指由二千點邊緣,三扒兩撥彈升一成半,更一口氣連升七個交易日,成交突破4,000億元人民幣創四年新高。指數升、成交配合,無論是基金經理或是圖表專家,都一致認同熊去牛來,A股將迎來新牛市。
與其說A股估值平造就今輪大行重新估值(revaluation),不如說政策主導催谷今回升浪更貼切,未來能否進一步攀升,可以留意內銀股何時扭轉弱勢,始談得上A股真的牛市回歸。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場後,明顯見到中共推動國企改革、反貪倡廉的決心。石油幫終極大佬周永康被落案調查後,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不跌反升。重組分拆資產未開始、業績未見改善,股價年內卻已齊齊抽升三成,這是政策主導下的憧憬。
同樣是政策主導下的央企受惠股,還包括了電訊股,內地三大電訊商簽署成立鐵塔公司、引入民資,中移動(941)、聯通(762)及中電信(728),年內累升26%、20%及32%。
改革重組、引入民資,似乎是A股上升的催化劑,只是同一套劇本,卻未能套用在內地銀行業身上。
中央匯金副董事長李劍閣上周提到,未來或逐步減持在金融機構的持股,以便引入更多民間資本,但不願意提供時間表。
2008年海嘯後,中央宣佈啟動四萬億元救市,典型的中國式誤導,企業都被迫要接受銀行借貸,衍生的影子銀行問題近年正在發酵。內銀佔指數近半比重,今年四大行中,中行(3988)升約5%已叫最好。
作為百業之母,內銀對經濟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外資早年悉數沽售內銀,某程度睇死中央不輕易大開銀行之門,即使中央鬆手,內銀背後龐大債務違約風險亦不易消除,純睇股價,外資對內銀仍投下不信任一票。因此,當內銀真的否極泰來之時,A股始稱得上回歸牛市。
記者:黃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