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春季電影交易會打滾的行內人都知道,康城確實是推廣產品的最佳場合,能夠入選競賽部份當然上上大吉,就算影片放映後劣評如潮,也贏得全世界眼球;否則在次要的「某種注目」和「導演雙周」亮相亦非常體面,話晒都係同一個老竇播種的親生仔,祠堂分豬肉雖然冇份,住的仍然是祖屋。再不然,在市場租個攤位,佈置得漂漂亮亮,亦絕對收先聲奪人之效,試映透過八面玲瓏的文化交際花拉攏,聞風而至的捧場客可以十分踴躍,你一言我一語,輿論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今年五月《紐約性訴》的場外放映屬於最末一類,性質和我們會議展覽中心或者海運戲院的群星首映並無分別,演員職員傾巢而出為翌日的網上收費點播造勢,敬業樂業誠然精神可嘉,宣傳講到好似遭惡霸欺凌的弱女自力更生飛上枝頭,真令人佩服他們編織現代《灰姑娘》的想像力。
此片在法國不上正場直接上網的策略,我懷疑逼於形勢的成份高於一切:劇情影射DSK醜聞太亦步亦趨了,當事人假如以毀謗為理由申請禁制令,明察秋毫的法官分分鐘判他得直,官司打個一年半載,即使終於解禁氣勢也一去不復返,倒不如快刀斬亂麻,投入網絡世界速戰速決。況且,自從謝勒狄柏度因避稅而投靠俄國,和普京攬頭攬頸作好兄弟狀,聲譽已經一瀉千里,國人幾經艱苦才壓住滿腔怒氣,沒有破口大罵「賣國賊」,一旦受邀正式參展,踏上紅地毯耀武揚威,豈不是等於傷口灑鹽,圍觀的老百姓報以噓聲事小,最怕熱血沸騰的愛國青年衝上梯級打佢一身,自搞首映禮可免樹大招風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