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 失敗的Man:悼念龍剛導演 - 郭子健

【七筆思議】
失敗的Man:悼念龍剛導演 - 郭子健

我是龍剛導演的fans。收到他去世的消息非常震驚和惋惜,好像還不久之前和他聊過天似的,想不到轉眼他已撒手人寰。我十九歲就開始接觸他的電影,最初當然是因為《英雄本色》,知道吳宇森是沿用他的故事來發展,一直都想找來看但都不得要領,卻竟然在一次意外情況下在深夜的亞視看到,當時就驚為天人,以前的粵語片大都手法呆板,沒甚麼導演技巧和風格可言,但龍導演卻吸收了很多西方技巧貫注在粵語片裏,如手搖鏡、軌道推進、主觀鏡及蒙太奇等!實在是令我眼前一亮,個人覺得以前的粵語片都很粗,只有他與別不同堪稱精緻,其中一組《英雄本色》的鏡頭令我驚艷的是謝賢在街上暈倒,接着一倒下就接到一床上,然後鏡頭就一直用低角度主觀鏡拍攝,當觀眾覺得奇怪時反cut過來,原來救謝賢的是一個沒腳只有半個人高的殘廢乞丐!現在看來當然不算甚麼,但我卻從沒在粵語長片裏面見過類似的技巧!從此我便開始找所有的龍剛電影來看,終於在當時的art centre看完他的所有電影,最喜歡的除了《英雄本色》外還有《窗》、《應召女郎》、《飛女正傳》和《廣島廿八》!龍剛導演的電影很有社會責任,反映當時社會狀況和邊緣社群,有很多人覺得他說教太多,但他的想法是當年教育水平低,他想讓所有人理解他想表達的就必須要白和說得清楚!因為他想要教育看電影的人!他的抱負很大,使命感很強,雖然已得到很多電影獎項,但仍舊以創新思維創作電影,可惜觀眾是殘酷的,當年他拍了《廣島廿八》,一部以戰後原子彈對日本第二代的影響,還首次以蕭芳芳演日本人,以日本人角度寫故事,但當時因為民族情緒澎湃觀眾瘋狂抨擊電影賣國,令龍導演事業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但他意識的大膽以及在電影技術上的專注在我眼裏卻堪稱香港版的黑澤明!

有廣東話就要有粵語電影

我在2000年入行時有幸和他合作過《神偷次世代》,那時我是編劇和場記,龍導演是演員,我忍不住要向他訴衷情,他也樂於與我這小輩分享電影點滴,他說過每一部電影開首的第一個鏡頭就決定了整部電影的風格,電影就像一本書可供閱讀,所以一個鏡頭是一段文字,一場戲是一個章節,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注意!這些說話影響我至今!十年之後我於烏甸尼斯影展跟他再遇,他竟然還認得我,他看完《打擂台》後給了我好多意見,那幾天我、鄭思傑和杜汶澤就好像小影迷般跟他一起吃飯聊天喝咖啡,回想起也不亦樂乎。龍導演對於現在電影圈的仰望氣息大有意見,對於香港電影已死這觀念更加憤怒,他說「我那年代也有人說粵語電影已死,個個去拍國語片,但我認為有人說廣東話就需要有粵語電影,粵語電影就有存在需要,所以若沒人看你的粵語電影,不是粵語電影已死,也不是觀眾不想看,而是你的電影拍得太差!我們別賴時代了,一切看你自己!」我聽後熱血沸騰,久久不能平復,前幾天因為龍導演的死訊有記者問我是否又一標誌着香港電影的沒落,我說,若被龍導演聽到一定會罵你一個狗血淋頭!我也堅信有香港的一天就有香港電影!共勉之!
永遠懷念我最尊敬的偶像龍剛導演。

【失敗的Man】
撰文:郭子健

《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導演,人偶珍藏家。

本欄逢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