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普選(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鳥籠普選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人大決議一錘定音,中央公告由我主場,再不掩飾、毋須迴避。
由土共到商賈,建制派對阿爺這個果斷決定無不喜出望外,但人人都說是在意料之中,以證明自己對中央的認識及忠誠。由政黨到學者、泛民陣營稱之為「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國兩制最黑暗的一天」「民主回歸派落幕」……其落寞程度與六月公投結果時之興奮實有天淵之別。
中央從來沒有考慮建制或民主溫和派的意見,白皮書的出現絕非偶然;特區政府政改三人組啟動「有商有量」宣傳運動之先,應已知人大的決定和收到中央的指示,因為執行中央決策的技術安排十分繁複,不可能在香港搞完連串公民投票及上街行動之後方才作出決定,更不可能因建制派取得一百二十萬簽名及廿萬人遊行後方才重新修訂,變回強硬到底。
由特首班子到建制陣營的溫和派,沒有甚麼人對這次人大決定說過一些個人感想,更遑論是挺身支持;尤其是三十年前主催「民主回歸論」的中堅分子,今天仍然活躍於政府權力核心的幾位,他們終於看清了一國兩制的「過渡」「權宜」本質,如果能由他們親身向公眾解釋整個過程的轉變,以及香港人非接受不可的理由,將肯定會比譚惠珠范徐麗泰等人更具說服力。
香港人對普選一旦沒有了幻想,不會再堅持理想,政治上泛民中一定會有很多人要找退路,反之建制派也會有更多的人找進路。
如今已有人開始建議「袋住先」之後可以如何保持一定的操控或自主權,讓提委會的組成以至提名過程能有多一點的民主成份。他們仿已忘記了人大決議的基本精神是必須讓中央對選舉結果百分之百的控制,否則對一切提議中央都會置若罔聞。
任何建議若能真正增加民主成份,其實都會違背違反中央的原則,挑機挑戰中央的底線,否則便不會有真正的民主成份,因為必須取得提委會五成提名方能出閘的要求,令提委會的組成變成問題的核心和民主程度的反映,由於這部份經已成為中央的囊中物,必不可以更改,以免影響中央的控制權,倘若有溫和派提議能動搖中央對提委會的信任和信心,又怎會輕易獲得中央接受或通過?
況且這次政改,中央已清楚表明這是邁向一國的正式起步,已由白皮書公告天下,香港人再不可能自欺欺人,特區政府只是中國的一部份,特首只能聽命中央,如果普選把這個方向和政策「撥正反亂」,過去多月以至多年的準備工夫豈非全部白費?
普選是中共繼鳥籠經濟後的另一鳥籠政策。鳥籠普選可以讓一眾小鳥在籠中飛來飛去,但一定不能脫離鳥籠之內;小鳥在籠內起初還會以為自己有翼能飛,但很快便會「好食懶飛」,最後甚至把翼放棄不要。有人妙想天開,期望鳥籠的面積會與時並進,令籠內的空間可以不斷放大,不過這類人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們的夢很快便被證明不會實現。
普選特首如是,普選立法會如是,香港人在鳥籠內能做的必會越來越少,如果他們接受被放入鳥籠內的安排。
另一方面,建制派尤其是工商界看清了中央的決定和決心,當然會更放心覷準目標或對靠山認清進路,全面與中央配合,為未來在香港以至中國的發展打穩基礎。本地富豪的第二代最需要這樣的政治環境和發展趨勢,讓他們能有出錢出力的機會,重新建立或鞏固現有的勢力,毋須為應否開始支持或參與民主運動而分心。
羅范椒芬呼籲特首普選後立法會應放權讓特首能有更大空間盡展所長;試想如果今天的立法會也開始「與狼共舞」,香港的政治生態會變成更和諧還是混亂?官商勾結貧富懸殊會更嚴重還是改善?香港人對前途會更有或是完全失去信心?2017年的「袋住先」普選,又可會對上述的困局帶來舒緩,為香港現時的困局帶來出路,令香港人重拾信心?
上一代的民主派被騙,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會同情?上一代的中產階層不肯付出,這一代的年輕人付出太多?上一代的成功人士開始轉軚,這一代的年輕人能支撐多久?香港走過這個十字路口,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