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可為重病者帶來重生的希望,但本港器官捐贈率一向偏低,只有不足8%,遠遜於全球之冠西班牙的35%。為提升本地的器官捐贈服務,從事護士工作多年、有愛心天使之稱的瑪麗醫院捐贈器官聯絡主任古慧敏,特地到西班牙巴塞隆拿取經,期望將當地的優質服務,傳授予本地前線醫護人員,冀能改善與捐贈者家人的溝通,並令市民更接受器官捐贈。
生前無簽署即默認捐贈
西班牙普遍接受捐器官,兩地制度也大不同。古慧敏稱,香港只接受腦幹死亡遺體捐贈器官,並且不接受年紀太大的遺體捐贈。相反,西班牙超過一半是年逾60歲捐贈個案,更有90歲死者捐出肝臟。
雖然兩地最終都需要家人同意才捐贈器官,但香港做法是自願簽署器官捐贈卡,屬「表明自願捐贈器官」(Opt-in System),西班牙則為「表明不捐贈器官」(Opt-out system),若生前不表明拒絕捐贈,則屬默認參與。她認為兩地制度不同,加上西班牙比香港多30年相關經驗,故香港捐贈率也不算太差。
她修讀巴塞隆拿大學協辦的一年制課程,今年曾到巴塞隆拿實習8星期。眼見當地醫院將器官捐贈放於首位,巴塞隆拿26間醫院均設專屬部門有團隊接觸捐贈者及其家人,但香港則是7個醫院聯網各設器官移植聯絡主任。她期望可將辨識腦死亡個案與亡者親友的哀傷輔導經驗,傳授予本港前線醫護人員。
西班牙人面對親友死亡雖然哀傷,但少有如港人般帶着憤怒情緒,令兩地的「勸捐」工作不盡相同。她說,聽聞以往有護士詢問親友會否同意死者捐贈器官時,被質疑對死者不敬,被恐嚇「如果你係男人我就打咗你啦!」但隨着市民越來越接受器官捐贈,情況已改善,甚至有親友在捐贈者被判斷腦幹死亡前,已做好資料搜集,並與家人開會決定是否捐出器官。她認為要改善與捐贈者家人溝通,給予適當的照顧,並強調會在醫生判斷死者為腦幹死亡後,方會進行器官摘取。
記者 黎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