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愚民工具(自由撰稿人 鍾政碩) - 鍾政碩

建制愚民工具
(自由撰稿人 鍾政碩) - 鍾政碩

當人大常委政改框架出爐後,面書頓時被抗爭聲音洗版,群情洶湧;但走出網絡回音壁回到擠迫的東鐵車廂,新聞媒體的報道幾乎集中在權貴如何詮釋演繹政改框架,使「合情合理」「可愛」彷彿繼「包容」「和諧」後成為比粗口更難聽的詞語。建制權貴積極回應泛民對人大決定的質疑,終極潛台詞是泛民技不如人,指摘反對派知道自己在提委會取不到半數以上的支持,因此才反對這個不利自己的政改框架。而民間亦被建制論述牽着鼻子走,不設實際把2017年的特首選舉想像為2012年的唐梁兩營均勢對決,以為有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選民就會有真正選擇。以下三點嘗試解說並推演在如此的制度設置底下,「普選」不單不會產生有意義的競爭,建制反而會巧妙利用提名機制把選民玩弄於股掌之中。
第一,提委會裏面建制一邊的提名委員有否個體自主性依然是一個疑問。不要忘記當年唐梁對決去到後期已經是負面新聞每天飛,梁振英民望急跌民間重選氣氛高漲,但中央高調派員南下向原先唐營支持者拉攏後,梁振英慘勝登上六八九特首寶座,可見中央的一錘定音才是建制選委的真正考慮。日後若提委會組成方法保持不變的話,中央依然可以透過「溝通」控制提委投票意向;而在小圈子選舉已經要動用如斯手段,為求減低一人一票普選所出現的不穩定因素,中央在提名階段必定變本加厲。
第二,限制候選人數目為二至三人可以是建制排除異己的最體面做法。未來最大機會出現的情況當然是中央發功限制提委只能票投兩位親建制候選人,從而在提名階段低票淘汰其他非我族類。但若然不想落人口實招人話柄,建制只需派出三名候選人便能不失大體之餘亦能在提名過程中穩操勝券。在提名機制上大可讓所有候選人都通過半數出閘門檻,唯獨第三名建制候選人比反對派參加者高出數十甚至近百提委票,使其輸在限制而非半數門檻之上,令戰局看似優勝劣敗,實質內含細緻操作。中央在立法會選舉當中既能組織如此精確的配票行為,在只有千二人的提委會得出上述局面實在不難。如此安排一來能夠證明提委會不是故意不讓反對派出閘,反指反對派政綱沒有照顧跨階層利益招致提名失利;二來又可以最體面方法讓反對派消失於角逐權力的遊戲之中,過程中民眾亦難以察覺當中內部操作。
第三,中央並不需要有意義的競爭,先暗中物色參選人物配以上述操作就能在這個制度下造就高票當選的假象。當年中央放任特首選舉造就一齣世紀好戲:反對派的何俊仁一直是路人甲,反而梁唐二人打出甚有意義的競爭,前者逆流而上扭盡六壬推翻既定劇本,後者不慎中伏就大勢已去。但聰明反被聰明誤,逼狗入窮巷除了令唐營在後期使力反撲,爆出防暴隊言論暴露梁特偽善的一面,當選後亦被傳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發與唐不相伯仲的僭建問題,其身不正自然失掉民心。特首認受性問題當然為人詬病,但形象插水開壞了局因而失信於民也是施政舉步維艱的主因,導致梁特失去施政蜜月期,隨即進入泛民及部份建制聯手狙擊的局面。經歷過此等教訓,可以想像中央為求開局順利,一來必先擺平建制系內鬥爭,排好特首寶座的派系輪替或提供物質補貼以安撫各大派系;二來物色形象正面清廉人物參加選戰,配以兩位(劣質)綠葉扶持,戰果不戰可知。
我們抵制選舉不合理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多元政治理念透過選舉進入公共討論,並使候選人能夠在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下,面對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危機及挑戰,讓選民看清楚其理念及應變能力,並以投票方式揀選帶領社會前進的舵手。現時人大所提出的政改框架顯然以普選之名行專權政治之效,用一人一票麻痹群眾,讓現時向既得利益者完全傾斜的政治體制得以千秋萬世長存。

鍾政碩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