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頭貼了張電影海報,以翻生英女皇海倫美蘭主打,旁邊傍着個引人垂涎的印巴青年,片名是非常陌生的《幸福菜譜》,我呆呆對住它看了大半天,方才醒悟那是《一百呎旅程》。哎呀,法國的公關和香港一比,手段真是有欠活潑,同一部影片我們的高手譯《米芝蓮摘星奇緣》哩,大大話話贏三條街。不過高傲的他們大概不肯認輸,敝帚自珍之餘可能還拋個蔑視的眼神搶白:「省起來吧,連米芝蓮都一知半解,居然打腫臉皮學人摘星,我真替你感到難為情!」別怪我幫理不幫親,食了幾餐法國菜便認賊作父,熟悉飲食界《聖經》的行家,字典裏的確沒有耀眼的「星」字:在原產地,餐廳的等級並非以étoile作衡量單位,應用的是toque。直譯「高帽」,舉一反三的讀者或者會即刻想起戴高樂的親戚「戴高帽」,進一步加深文化誤會,它其實與恭維完全無關,指的是法式傳統廚師工作時戴的白帽。
網絡時代縱使資訊四通八達,地域和語言的隔閡依然製造各式各樣的朦朧美,物離鄉賤的個案不是沒有,更常見的倒是過了海是神仙。譬如下月在香港影院盛大公映的《紐約性訴》,宣傳稿寫得金光燦爛,明明吃了蔚藍海岸權威影展閉門羹,生花妙筆卻有本事扭轉乾坤:「有傳本片因為題材極具爭議,被康城影展拒諸門外而落空入圍,但電影的國際發行商卻排除萬難在影展期間於當地自訂場地舉行首映,即時引起極大迴響,更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媒體爭相出席,並照樣當作參展電影來評論。」咦,影展外圍的市場天天都有特別試映呀,使唔使「排除萬難」咁大陣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