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前昂洲一艘躉船上的貨櫃懷疑洩漏化學物品,涉及267桶、每桶25公斤的腐蝕性、毒性,含二氣化硫的酸性液體。署理分區指揮官(海務及離島區)楊檢生表示,事件中消防處共動員192名消防員(主要是危害物質專隊人員),經過34小時才完成處理所有化學品;其間獲政府化驗所和環境保護署等多個部門人員在場協助;事件中無人受傷。
每件價值三萬元
當中有46名專隊人員穿上價值30,000元的A級保護袍直接處理洩漏的化學品。高級消防隊長陳偉基表示,他們最大困難是不知道面對甚麼化學品,「我哋對付敵人,都想認識多啲個敵人」!最嚴峻情況下,人員會換上保護袍,在隔離區內盡快測試洩漏物質是否有輻射性、腐蝕性、毒性、氧氣含量等。幸而很多時可以在容器上的說明或從貨主口中得悉相關資料。
專隊2012年成立,現時已有逾900名人員受過相關訓練。部門去年購入約百件瑞典生產的EVO氣密化學保護袍,它可防止氣、液和固態的危害物質接觸人員身體,包括化武和放射性粒子,僅未能抵抗輻射射線。
人員進入現場會配帶名片大小的「化學劑試紙」和「化學辨識貼」,前者遇到G系神經毒氣會變紅、V系的會變金,遇H系發泡毒氣則會變綠,後者有多個小格試劑,可判斷環境的酸鹼度及當中有沒有氯氣、氟化物、神經毒劑、氧化劑、砷劑、硫化物、氰化物等物質存在。另有一部光電離式多種氣體檢測儀,探測氧氣、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和揮發性氣體濃度,同時檢測人員的心跳,若有危險時可及早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