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倒後行山跌傷送院

夫婦倒後行山跌傷送院

【本報訊】熱愛遠足的六旬夫婦,昨晨結伴往屯門行山期間,妻子心血來潮「倒後行」落斜以鍛煉腰背及腿部肌肉,卻未有察覺自己已走至壆邊,遭石壆絆倒後失平衡跌入草叢,險滾下山坡,丈夫見狀上前營救時,亦同告跌倒扭傷腰,幸兩人送院治理後均無大礙。

六旬漢倒在地上等待救援,其妻亦扭傷坐在地上。

遭石壆絆倒跌入草叢

受傷夫婦分別姓余及姓林(同60歲),愛好行山。昨晨7時許,夫婦結伴往屯門屯興路對上的麥理浩徑第10段晨運遠足,打算由虎地行往青山灣,當途至近井頭上村對開一段落斜的石屎路面時,林婦心血來潮「倒後行」以鍛煉肌肉,卻被路邊約七吋高的石壆絆倒,失平衡向後跌入草叢。
余見狀慌忙跨過石壆營救妻子,但亦告跌倒弄傷腰,幸傷勢不重,兩人自行爬回路面報警求助。救護員趕抵立即為兩人敷治,其中余因傷及腰部,癱卧地面,狀甚痛苦,林婦則亦需坐於地上待救,幸兩人送院後均無大礙,經治理後已經出院。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稱,「倒後行」能鍛煉平時較少用到的腰肌、背肌、大腿後肌及小腿等,因為可強化肌肉提升保護能力,從而可改善膝蓋關節、腰椎疾病、糾正駝背問題及提高身體平衡力等功效,近年已被納入物理治療的一環,每星期只需鍛煉三至五次,每次15至20分鐘,長遠更可強化腰背及腿肌。
惟雷副教授提醒,「倒後行」有跌倒風險,需時適應及需要一定運動量,如患有耳水不平衡及孕婦等市民不宜進行,並要在運動場跑道等無障礙物的平地鍛煉,不建議在街道及行山時進行,最好有他人作伴,一人倒後步行時,另一人則向前「幫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