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寫〈蛛絲「馬」跡〉,那不是「馬」,而是「灶馬」,生長在柴灶雜物縫隙,類似蟋蟀的小蟲。爬過之處留下一道不太明顯的痕跡。
有人說:「鄉下燒柴灶見過,但稱『灶雞』。」
有人說:「我們叫『灶蝦』。」
也有人問:「是不是《千與千尋》中的煤炭屎?」
先回答,不是煤炭屎鬼(煤煤蟲、小煤炭精靈),那是宮崎駿大師筆下一個有眼耳口鼻可愛的黑毛球,不是昆蟲。
而灶馬、灶蝦、灶雞都是這直翅目的小蟲,有長長觸鬚粗壯小腿,以剩菜、植物、小昆蟲為食──原來牠還在缺水缺糧危急關頭捕食同類,吃到只剩殘肢,可見「同類相殘」並非人的特權。
讀者傳來幾句兒歌,我在網上《粵語兒歌舉隅》的民間採風實錄找到,更正些字誤:「唱支歌仔甚新鮮,灶蝦曱甴契同年,又同蜘蛛借綫絡,又同蠄蟧借盒添。舂米公公擔盒過,螗屘問佢擔去邊?烏蠅拍手哈哈笑,大家唔見幾十年!螗屘卒之開盒睇,睇見魚鱗共飯粘……」幽默風趣的鄉間昆蟲覓食生態──隨着「去粵化」,這些文化遺產終有一日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