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九七回歸以後,香港議題幾乎在國際新聞地平線上消失,沒有引起太大注意,國際媒體更極少再拿香港作封面故事。最近一期《經濟學人》罕有的再次拿香港作封面故事,題目是"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除了報道香港政改如何受挫外,更以火氣十足的社論批評北京意圖在香港實行操控式選舉,認為這樣做不但不能滿足港人的期望,不但窒礙這個全球最開放城市的發展,更令中國失去政治改革試點。最有趣的是,雜誌封面出現了幾個中文字:「篩選可恥」、「中央失信」。態度之鮮明有力跟英國外交部的和稀泥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經濟學人》的批評除了基於對民主自由及開放政體的堅持外,也有從中國的利益出發。這個刊物一直認為,經濟發展跟政治發展必須亦步亦趨。三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已令中國出現龐大的中產階層,社會利益紛紜,向來集權的北京政府有必要放寬政治控制,放權讓中產階層爭取議政,透過選舉及新的政治體制擺平不同利益,以免巨大政治壓力及不滿無處宣洩,最終爆煲收場,影響穩定。《經濟學人》認為,放手讓香港落實真普選可以令香港作為試點,為放寬政治控制作示範,為中國政改邁出一步。若能做到這一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可以真正改革者的身份名留青史,可惜習近平決定在香港實行「假普選真篩選」,放棄了這個大好機會。
《經濟學人》的分析當然有根有據,大部份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也顯示出經濟發展跟政治發展是相輔相成,不能一條腿走路。北京若真的想深化改革,想令中國長治久安,它實在沒有理由在香港政改問題上來個「落閘放狗」的做法,實在沒有理由連香港這個最有條件作政改試點的地方也扼殺。問題是以習、李為首的新一代中國領導人顯然對普世價值,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嗤之以鼻,反而對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越來越有信心,根本不必再多參考西方的模式及說法,因此也不必把政改跟經濟改革綑綁在一起。特別在○八年金融海嘯以後,西方大國從美國到歐洲無不焦頭爛額,債務纏身,久久不能復元,倒是中國風光獨好、同樣專權的俄羅斯也基本上保持經濟增長,至少比歐盟優勝。對剛掌權的習、李而言,歐美的一套自然沒有甚麼可學,自然沒有甚麼好學的。
更何況從經濟實力來看,中國GDP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離第三、四位的日本、德國一大截,直逼領頭的美國。假若沒有甚麼大變故的話,不少人估計到二○二○年左右中國GDP總量將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就是說,習近平等中國第五代領導層掌控的中國是當前坐二望一的新興超級經濟大國,在經濟上一舉手一投足都對其他國家有重大影響,而且在沒有政改、沒有放權下仍保持經濟增長。他們自然覺得不需要再參考西方發展模式,自然覺得不需要接受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沿用中國式的集權、專權制度及以法治國就好了。
從這個心態、思想出發的中共領導層根本不認為有推行西方式政改的需要,根本不信開放政權加強參與才能理順經濟改革出現的種種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不必考慮拿香港作政改的窗口或試點,不必讓香港發展出一整套開放及有真正參與的民主制度。北京今次在香港政改問題上採取極強硬態度,處處落閘設限,堅決把普選變成篩選,跟北京領導層對西方的態度轉變,跟北京領導層對西方經驗的輕視及否定有關。
更可怕的是,北京定出的二○一七年特首普選模式充滿俄羅斯操控式選舉的味道。執政集團,國家機關全無中立公正可言,只為了確保普京或他的傀儡當選而不擇手段,對政治異己、反對派處處打壓、制裁、滋擾以至監禁,選民的一票則只為了令新沙皇順理成章掌權。一旦接受了北京的政改方案,以篩選代替普選,造就北京欽定的人以一人一票成為特首,他將成為難以監察,難以制衡的政治怪胎,可以肆無忌憚的打壓反對派,侵蝕公民權利,透過任命法官的權力削弱司法獨立,把原來開放、多元、崇尚公平公正的香港變成專權、容不下異見、失去自主及活力的樣板城市,成為北京領導層試驗俄羅斯式民主的試點,為製造中國式沙皇作準備。
像這樣的方案,這樣的前景,我們怎能不旗幟鮮明的反對到底!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