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帶領兩岸統一(資深台灣媒體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地溝油帶領兩岸統一
(資深台灣媒體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今年的中秋,港台過得不平靜,台灣不但沒有安享中秋的「小確幸」,反而因地溝油事件上千家中標商家名單曝光,抹上驚恐與哀愁,9月6日台灣丟臉到香港,《蘋果日報》斗大標題:「美心西餅 台地溝油製菠蘿包」,港台輿論大譁。
這幾年,台灣在中港民眾心目中,形象只好不壞,不少內地人、港人熱愛來台旅遊,台灣小吃美食,在他們心目中更是美味又安心兼得的典範。而這一次的地溝油事件徹底戳破假象,對台灣的美好印象,只是星爺電影中如花的背影的美好想像,轉過身來,卻是不堪。
如此嚴重的食安災難,已非單一事件,擺開前兩三年的塑化劑讓台製飲料全部中標不談,去年10月才爆發大統植物油假油事件,台灣食品大廠幾乎全倒,馬政府信誓旦旦要重振食安信心,不料未滿一年又爆發更嚴重的動物油事件,台灣人真不知道還有甚麼可以吃的了。
過去台灣人看大陸發生多起黑心食品、地溝油、毒奶粉、紙包子事件,老笑對岸文革把良心革掉了,現在才知原來民主台灣也高明不到哪,台人最近常自嘲:「中台其實半斤八両,誰也別笑誰。」「兩岸已經邁入實質統一。」
其實,就歷史淵源來看,台灣的食安其實一直有問題,所謂劣質油提煉技術據說還是華人圈的發源地,早在30多年前,台灣就有提煉餿水油販賣案件。惡搞食用油台灣算得上老經驗。
就台灣文化特色來看,台灣人對飲食衞生、健康的重視,相較於30年前的確是與時俱進,例如少用味精、重視公筷母匙、環保筷、有機食品的發展等等,但這些進步常常流於表面,看得到的更改相當迅速,但看不到的往往就裝作沒事,大夥不揭破這一層,也就將就將就。好比丈夫出軌的主婦,不敢深究先生到底有沒有小三,一查夫婦就沒得當了。台灣先天不良,飲食條件看似衞生,若你去參觀食品大廠,只見大夥做得有模有樣,頭套口罩,空調、負壓間、殺菌室樣樣不少,但根本的問題卻沒顧好。去年的大統假油老闆高振利賣假油賣了20、30年都沒事,這一次收集餿水油、皮革廠廢油提煉成原料油出售的郭烈成,在屏東農地中開設惡心的煉油廠也5年了,屢屢被檢舉卻都輕鬆度過,直到這一次爆發。
監管單位人力不足、在民主時代台灣政治的勾結惡習嚴重、施壓關說橫行,這也造就官員態度保守顢頇保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常常受檢單位拒不開門就可以成功規避。即便成功入廠,惡棍老闆隨意應答,官員也就信了,例如郭烈成每次都避稱成品只供做肥皂原料,每次都沒事,環保官員登門檢查也都僅開數千新台幣污染罰單,不積極干預或通報其他相關單位,虛應故事與本位主義態度濃厚。
法令也是問題,台灣相關配套法令疏漏殘破,連1月剛修正之《食品衞生安全管理法》中,特地新規定業者必須將原料、半成品與成品自行送檢,涵蓋範圍竟然不包括食用油,實在不可思議。而相關罰則也不具威嚇力,去年的廠商賺了5億多港幣的大統案,官方宣稱要罰4億多元港幣,最後居然罰個1,000多萬港幣了事。連這次元凶郭烈成最初竟也只是1萬多塊港幣交保。
台灣的經濟不振也是遠因,因人民收入不佳,人民錙銖必較,價格戰的大賣場超市成為主流,廠商被迫「降低成本」為經營第一原則。在此原則之下,這些食品大廠遂罔顧良心,儘管具備品管檢驗能力,仍大膽採用低價劣質原料。
兩起黑心食用油,頂新集團大廠味全(大陸康師傅)均中標,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黑心廠商代表,頂新在大陸做大,回台經營卻接連中標,台灣人笑道:「不知道是大陸帶壞了頂新,還是頂新因黑心才在中國那麼成功!」相較於另外一家挺綠本土色彩濃厚的大廠義美食品歷次風暴均全身而退,這成為強烈的對比。
這也證明,其實儘管魔高一丈,但食安危險還是可以避免的,主要看老闆關不關心本土與對消費者的責任心,義美與康師傅對比就是最佳例證。

楊泰興
資深台灣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