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蒼蠅、飛蛾……一般女孩子視昆蟲如天敵,但昆蟲攝影師崔穎衡(Winza),卻說很迷人。用鼻吸花蜜的象鼻甲、愛在濕冷高地出沒的柄眼蠅,還有長着透明細長翅膀的蜻蜓,「香港有7,000幾種昆蟲,係一個冇人留意嘅寶庫」。國畫大師黃永玉,透過昆蟲與動物,看盡人生百態,她就透過鏡頭,看到怪獸家長。「好污穢、會咬人,係香港家長對昆蟲根深柢固嘅觀念」。孩子就是父母一面鏡子,「見蟲即嗌」的港孩,都是這樣煉成的。
記者:呂麗嬋
在香港,有人愛蝴蝶,有人愛觀鳥,30出頭的Winza,卻沉迷昆蟲世界。「蝴蝶,肉眼看得清楚,但昆蟲唔同,最細只3mm,微距鏡頭下,色彩斑斕,結構精妙」。鏡頭帶她開啟全新領域,令她渾然忘我,最瘋狂時每周上山三次,由不知名山頭、郊野公園、新界墓地到市區火葬場,都見她的身影。記者跟隨她到坪洲石灘附近的山坡,在葉底發現其貌不揚的臭臭蟲及蠟蟬,未及細心欣賞,手腳已被蚊咬到紅點處處,痕癢難當。
「昆蟲同人一樣,正午太曬唔會出現;雨後出太陽最活躍,因為個巢淋濕咗,要出嚟曬番乾個身」。清晨、黃昏和雨後最多蚊,正是Winza出動「餵蚊」的黃金時間,「登革熱肆虐,都會擔心白紋伊蚊;又遇過草叢有蛇,嚇餐死」。別人說她「攞苦嚟辛」,她卻樂在其中,視作修煉,「昆蟲攝影,目標細,可以訓練觀察力,影嘅時候,手要定,心也要靜」。捕捉甲蟲罕見的飛行一刻,還要無比耐性。
七年間拍下逾萬張相
「試過影隻小昆蟲,hold住鏡頭影咗半個鐘,連呼吸都要放輕」。昆蟲小如米粒,藏身葉底,部份又有保護色,稍一不慎就「走漏眼」。「去行山,同一段路,其他人行三個鐘,我要行一日,試過有朋友悶到攞本雜誌出嚟睇!」戴着黑手套,變身蟲蟲FBI,連地上的泥都看上十分鐘,朋友大叫怕怕,影蟲蟲,逐漸成為她一個人的孤獨遊戲,七年間拍下逾萬張相片,撰寫名為「自然自語」的網誌,上載圖片公諸同好,探索肉眼看不分明的蟲蟲世界。
「好多人覺得昆蟲冇乜嘢好睇,但有趣嘅係當你攞住相機,對住塊葉喺度影,一定會被路人圍上一圈,小朋友一般最好奇,好多嘢問,但同行嘅家長一定會咁樣答:『啲蟲好污穢、會咬人,唔好行咁埋。』呢啲,都係香港家長根深柢固嘅觀念」。面對視小昆蟲如洪水猛獸的大人,仍然單身的她,笑謂體諒父母的心情,但就以黃永玉論蜜蜂,勸勉家長放鬆心情,欣賞大自然:「蜜蜂尾後有支針,你唔攻擊佢,佢絕對唔會用自己生命保護自己。」
嘆年輕人失探索精神
微小如塵的小昆蟲,與人類共處習慣「以靜制動」,但若遇上進取型的無良龍友,還是只能嘆句倒楣,「遇過有人為咗影相,連隻小昆蟲一齊剪走啲葉,甚至攞走蝴蝶啲蛹返屋企。咁樣做,其實好冇意思,小昆蟲,永遠喺自然環境下先最靚,唔係自然流露嘅動作,俾你影到,又如何?」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道理,老生常談,但在知專設計學院任講師的Winza卻直言,今天的年輕人,是最好的鍵盤戰士,但在資訊爆炸下,卻逐漸喪失探索真實世界的精神。
「好多人只透過互聯網認識世界,但呢啲資訊,其實都經過過濾」。錯失了小甲蟲由洞穴走出來的美態;看不見色彩灰沉的虎天牛,在火紅的植物襯托下,顏色對比強烈的驚艷一剎。「現代環保傢俬設計,運用蜂巢六角造型,減省木材消耗;仲有蜻蜓透明細長的翅膀,正是水立方的設計藍本」,取材自大自然的建築美學,需要獨到的審美觀,昆蟲人間,人間昆蟲,這份修養,就由學懂欣賞身邊的小蟲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