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兩團圓,中國人講意頭,外形圓潤湯圓最應節。中國每個地方都出產湯圓,但數名氣最大非寧波湯圓莫屬。寧波湯圓始於宋元時期、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又名豬油湯圓,正宗做法是用水磨糯米作皮,以豬油和黑芝麻作餡,一口咬破,一股由黑芝麻和豬油混合而成的暖流洶湧而出。香港最常見的也是寧波湯圓,餡料款式多,日搓過千粒湯圓的阿姐說,以菜肉餡的最難搓。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陳永威、何嘉茵
民豐 媽媽們的巧手
湯圓一詞,出自袁世凱。據說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流行一種用果茸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狀的甜點,因糯米球在鍋裏煮製時浮浮沉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乾脆改稱「元宵」,於元宵當日吃,象徵全家團圓。後至民初,袁世凱有感「元宵」不吉利,讀音有「袁世凱消失」之意,便把「元宵」改稱「湯圓」,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至於在中秋節吃湯圓,則有團團圓圓的意思,是廣東人較常見的習俗。
說湯圓,我想起以前每逢大時大節,全家總動員在家即搓即煮,媽媽一雙巧手總搓得出大小均一、渾圓飽滿的湯圓。來到荃灣街市街的「民豐粉麵行」,這份童年回憶襲上心頭。在舖面,你會見到這個場景──數個婦人全女班密密包餃、搓湯圓,話都不說,雙手像摩打般沒停手,勤快得很。老闆娘蔣太說:「他們很多都是老夥計,有多年經驗,不少更是媽媽級。湯圓要新鮮才好味,我們即搓即賣,所以你見我們忙到沒停手,曾有超市想向我們入貨,但始終用人手搓,供貨有限,所以一口拒絕。」麵廠於一九五四開業,最初只賣上海麵,到七八十年代陸續賣上海雲吞水餃、寧波湯圓,平日總是人頭湧湧,連前特首曾蔭權也是這裏的粉絲。
日搓過千粒
店舖提供三款甜湯圓選擇──豆沙、花生和芝麻。糯米皮是用泰國糯米粉加水開成,餡料會加入小量的豬網油以提香。蔣太示範搓湯圓,過程不到半分鐘,只見她用手揪出一小糯米粉糰,擠壓成圓片狀粉皮,然後挑餡料放入粉皮,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即成。一雙靈活巧手,有點像壽司師傅握壽司。「我們包了這麼多年,包得多便自然識包,熟能生巧嘛。」視乎每日去貨量,她們每人一般要包約五十盒,一盒有廿多粒,每日便要包過千粒。「包湯圓最重要用陰力,不能一味用死力,又不能搓太久,否則裏面的餡會溶掉,花生尤其易溶,要搓得特別快。」她邊搓邊說。
寧波湯圓有甜有鹹,店子亦有鮮見的菜肉湯圓,用的是白菜和豬肉,體積較甜湯圓大約三倍,技巧難度亦是最高。「鹹湯圓不是個個都搓到,因為餡料較鬆散,皮又韌度不足,所以會容易外露,連我也不懂搓。」蔣太說。
寧波人不愛用太濃稠的糖水做湯底,通常會加入一撮桂花糖,以花香帶出糯米糰的清甜,至於廣東人較常見的做法,則以數塊薑片及片糖做糖水,吃碗薑汁湯圓,特別暖身驅寒。煮湯圓,較講究的會待水大滾才下湯圓,之後下兩至三碗涼水,待湯圓煮至浮起才撈上來,據說食起來會較煙韌。向蔣太請教,她說,「湯圓浸得太久,會很容易漲大,煮湯圓可以好簡單,滾水落湯圓,謹記水要夠滾,否則湯圓會沉底,很容易黏鍋,湯圓浮上來即可撈起。」
搓湯圓步驟
民豐粉麵行
荃灣街市街35號
小寧波 港人情意結
每次去上海南貨舖買湯圓,那個用紅字寫着「小寧波」三字的方形紙盒,相信是不少人的美味回憶。
負責人以不想公開製作過程為由拒絕採訪,為滿足好奇心,我去到它位於紅磡橫街的工場,工場藏身於住宅內,位置很隱蔽,入內只見到老闆和另一名女工,冷冷清清的。第二代老闆賀寅飛說:「十年前我們仍用人手做湯圓,但我們生產量大,好多熟手師傅走了,供應不穩定,所以我們便稍為改良配方,轉用機器做,基地已遷往葵涌廠房。」小寧波已有六十年歷史,主要批發湯圓、上海月餅,現仍保留人手做的家鄉糕點。
現代人追求健康,其製作的湯圓亦順應潮流,由豬油換上植物油。「我們差不多廿年前已轉用植物油,生豬油不衞生,容易有細菌,我們加重芝麻的份量,湯圓最重要是做好餡料及糯米皮。」當提及其製作過程時,他有保留地說:「每家做的配方其實分別不大,但相差少少,味道已不同,製作湯圓看似簡單,但現在用的配方,我們已經研究超過半世紀,怕人抄襲,所以不想公開。」
一盒二十四粒 成雙成對
「小寧波」包裝五十年不變,紅字出自賀寅飛爸爸手筆,一盒內有二十四粒湯圓,原來是有段古的。「以前湯圓是貴價食物,又有好意頭,所以最多人用來送禮或者擺酒席奉客。以前,湯圓通常是酒席最後的一道甜品,較有錢的人會用紅豆沙拌湯圓,一圍有十二人,每人兩粒,成雙成對,所以我們半世紀以來都是賣二十四粒的。」
小寧波
紅磡黃埔街11A地下
綠林 人手生炒芝麻
「好多糖水店、五星級酒店或者街市都聲稱所賣的湯圓是自家搓成,但好多時是由我們直接供貨,現在要食到有豬油的正宗寧波湯圓,可能要真正到寧波先找到。」小寧波老闆賀寅飛說。
的確,現今在糖水舖要找到用人手搓成的豬油湯圓很難,幸好深水埗還有一間。綠林甜品是三十年老字號,雖然老闆是新會人,但賣的卻是寧波湯圓,只有一款芝麻餡料,由乾鑊炒芝麻製餡料到搓皮都不假手於人,店雖下午三時才開門,女工們每天大清早便要回舖密密搓,以保持湯圓新鮮。有十年搓湯圓經驗的師傅司徒美寶說:「急凍的湯圓外皮較厚,口感又實,餡料及不上新鮮湯圓香口,所以無論幾辛苦,都要堅持自己搓,不過始終工序太多,所以只能供應一款餡料。」
多年來,配方不變。芝麻用湛江出品,貪顏色烏黑又夠香。司徒美寶將生芝麻分批放入鐵鑊,慢慢乾炒至金黃色,其間聽到啪啪聲,約炒五分鐘,聞到香味即收火。炒香後的芝麻要加入成本較高的新西蘭豬油及白糖,最後放入雪櫃凝固數小時便成餡料。「豬油處理程序較複雜,放得太久會容易有膉味,但我們小量製作,較容易控制出品。沒辦法,湯圓始終要加入豬油,味道才夠正宗,有說不出的甘香味,搓起時亦夠黏度。」難怪芝麻餡不僅甘香,更有流沙效果。
湯圓好味之謎
綠林甜品
深水埗元州街77-79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