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6月發起育養海岸計劃,調查全港27個近岸及海洋地點生態和垃圾情況,至今完成一半,暫發現蒲台島和大嶼山芝麻灣垃圾最多,蒲台島海蝕洞積存垃圾高至及腰,而本港西部和北部較多印有簡體字的垃圾。WWF項目經理楊松穎指出,兩年前的膠粒事件後患未了,現時仍然可在大嶼山南和石澳隨處發現膠粒。
育養海岸計劃分旱季和濕季進行,希望找出垃圾源頭向政府報告。楊松穎昨與青年義工在大埔三門仔進行調查,撿獲燒烤叉、玻璃樽和瓦斯罐等。他指垃圾種類受地域影響,例如在大埔圓洲仔岸邊執到掛在林村許願樹的膠桔,懷疑隨林村河流出大海,再沖上岸邊;在香港仔海域發現發泡膠箱,懷疑來自附近魚市場。
他指康文署轄下海灘定期有人清理,但偏遠海岸就無人問津,「蒲台、大嶼山芝麻灣比較偏遠啲,冇人做清理,食環署、海事處唔會去咁遠島嶼清理」。團隊在不同地方都找到印有簡體字的垃圾,香港北部和西部數量較多,主要是飲品樽和食物包裝,「相信受到水流同風向影響比較大,沿住珠江口沖出嚟,或者冬天吹季候風,帶好多呢類垃圾嚟香港」。
事隔兩年 膠粒仍遺禍
WWF團隊進行育養海岸期間,發現前年膠粒洩漏災難遺禍深遠,目前在香港南面海灘仍發現膠粒,楊松穎稱事隔兩年,政府部門和市民關注已經大不如前,「離遠睇可能乾淨,近睇好多膠粒混雜喺沙入面」。他指部份海岸的膠粒隨手可拾,顯示膠粒問題未解決,影響沿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