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近年以古樹感染「褐根病」及有倒塌風險為由,砍伐珍稀古樹。不過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趙紹惠質疑政府有兩宗「斷錯症」,涉及《古樹名木冊》唯一一棵烏桕樹,已在上周被砍,而南區列入古樹的鳳凰木則在去年被砍。
受真菌侵蝕 或非染褐根病
趙紹惠表示,烏桕樹未見被褐根病感染表徵,枝葉狀況與一年前相若,樹幹未見出現子實體,認為樹木未到高風險。綠色力量專業樹木顧問余立安亦指,該樹僅樹身受真菌感染,若樹根部受褐根病侵蝕,會迅速阻斷輸送水份和礦物質,枝葉枯萎明顯。但樹木辦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成員蘇國賢解釋,該樹經DNA測試有褐根病,但並非砍樹主因,而是樹幹有三成面積腐爛,結構出現問題,最終決定砍伐。
趙紹惠觀察另一棵被砍鳳凰木的樹幹切面,只有樹心而非樹根受侵蝕,真菌樣本發現樹木未受褐根病影響,只是受真菌、白蟻和細菌侵蝕,她批評管理樹木的職員欠缺足夠經驗,未有對症下藥。蘇國賢指伐樹前兩、三個月已發現樹葉全落,近乎死亡,認為決定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