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其實《雙非少男》算不算同志電影呢?有此一問,並非蓄意抬槓,質疑麥聖希和他小夥伙的選片準則,只是企圖挑戰自己,動動生銹的腦筋思考一下因為想當然而忽略了的問題。通常我們進到戲院,只要發現主角有同性相吸傾向,完全不理劇情朝什麼方向發展,就方便地把載體統稱同志電影,同道中人固然奉旨認親認戚,勇往直前擴大基王國的版圖,奇怪的是那些平日事事留難異己者的保守直人,也不挺身講句公道話,制止大愛義勇軍周街騎劫盟友。打個比方,某影片女一號滿頭金光,你是否便不管青紅皂白,將它稱為金髮美女電影?從平權角度衡量,這款標籤無疑也是一種歧視,除非故事走愛情路線或者探討慾念,人物喜男抑或愛女根本無關宏旨,一介基佬難道不可以聯合汪洋大盜參與打劫銀行,把一百分鐘演成緊張刺激的警匪片?
這就是為什麼,被奉為基中經典的《斷背山》,我一直都認為是部衣櫃片,縱使隸屬同志類,畢竟只代表小眾中的小眾。《雙非少男》那條闖蕩希臘的𡃁仔,雖然本質基到入心入肺,並沒有一天到晚掛住溝佬獵J,劇本集中火力描寫他尋訪記憶裏心口生毛的老竇,性取向最多算背景色彩。後來在毫無防備下遇見啱心水的青年,電光石火間接了一個響亮的吻,只能說是上天撮合的無心之失,不妨參照comic relief的說法,稱之為「羅曼蒂克的釋放」。當然我不否認,主線以外突如其來的鬆一鬆,為影片增添了嫵媚的神采,朝思暮想的親爸爸原來是隻冷血動物又如何,沒有什麼好得過無端端獲得實用的安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