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大俠的時評 - 賀越明

查大俠的時評 - 賀越明

作為查良鏞先生早年的專欄文集,《明窗小札1963》繼去年於香港問世後,上月在內地推出簡體字版,收文一百九十餘篇。當初發表時,均署名「徐惠之」,文集棄用有點女性化的筆名,改署「金庸」,應是他作為武俠小說家的名氣太大。這恰好提示讀者:擅長營造武俠世界的查大俠,是如何評論時事的?
查大俠曾供職於《大公報》,欽佩主持筆政的張季鸞先生,但服膺的是其「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立場。五十年代末自創《明報》後他寫專欄,並未承襲前輩時評裏那種充沛感情和激昂氣勢,卻勝在態度冷靜,分析客觀,持論穩健和文筆清新。以他描述武林故事、塑造武功高手的本事,無論煽情或造勢,無非在文字、語調上稍加渲染,想來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何以不為?這與他精通英文,熟悉歐美報章的言論風格,又深知面對知識階層的讀者,大概不無關係。
從文體看,這些文字並非純粹的時評,如〈鐵掌中的肥皂〉、〈奶罩與蘇聯人的經濟〉、〈甘迺迪被戴紅帽子〉、〈捷克和北京填鴨〉、〈蘇聯元帥和袁崇煥〉、〈台灣武俠小說的套子〉和〈美國的武俠小說迷〉等,都屬於以新聞為題材的隨筆「小劄」,而他後來所寫的《明報》社評才是真正的時評。
至八十年代,查大俠的時評已爐火純青,頗有聲譽。其中的一百二十八篇,選自一九八零年二月到一九八四年四月間,曾題名《香港的前途》以中、英文版印行。那幾年,正值北京對香港未雨綢繆,與英國唇槍舌劍,而港人憂慮不安之際,他寫社評既不樂觀高論,也不悲觀低歎,而是面對現實,條分縷析,判斷和預測無不應驗。
江湖上的武林高手,比的是拳腳、刀劍功夫;現實社會的政治,講的卻是實力及利害關係。查大俠深諳此理,不少見解鞭辟入裏,直擊要害,如說:「中共領袖們所重視的,是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至於香港人的利益,雖不能說全然不理,終究是五百萬人與十億人之比,香港人的份量只佔全國的百分之零點五。」(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又說:「問題是,將來的『港人治港』,與目前的情況相比,對大多數香港人更為有利或較為不利?如果十億人民的利益與五百萬香港人的利益發生矛盾時,將來那些『港人治港』是聽十億人民的話,還是聽五百萬香港人的話?那恐怕不免要少數服從多數,地方服從中央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日)還說:「北京政權的力量十分強大,對香港擁有充分主權,只有在心甘情願的情況下,才會讓香港人保持現有的生活方式。」(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與「小札」相比,這本「前途」更重要且具歷史價值,縱使未完全撥霧見雲指明前途,至少早已揭示了香港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