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到電影學院跟同學做分享時,發現有部份同學總是對他出生前(甚至是他開始懂得電影是甚麼一回事之前)之電影作品,不大感興趣,都認為那些電影老套、陳舊和迂腐。
但我認為抱有這個想法的同學,既不顯得另類,反倒讓人覺得無知。試想一下,在你十年八載的觀影生涯中,所能想出來的東西,會是前人從來沒想過、沒有思考過的故事或拍攝模式嗎?你放棄在他們身上吸取精華,然後加以改善,而認為自己能夠直接憑空平地一聲雷的想出東西來?
可能你會問有沒有這樣的天才?當然有,但一個年代、一個城市,就只有一兩個。而更重要的,如果你正是這個天才,就應該夠聰明到去吸收前人的技巧,從而反芻和提煉出自我風格。
那年 叱吒電影圈
9月2日,龍剛導演走了。大概許多年輕的電影學院學生對他印象不深,但龍剛導演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之間,算是粵語片壇中叱吒風雲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從演員出身,一直做副導演,到兼任編監導剪的一個鬼才,雖只執導過12部電影,但題材涉獵之廣泛,遠赴外地製作之浩瀚,在當時是一時無兩。
在那個年代,粵語片一直為人詬病,被指毫無新意和迂腐,粵語電影導演更被業界戲稱為「雲吞麵導演」,那是因為當時的粵語電影流行拍戲曲片,根本完全不牽涉任何鏡頭調度,只要把機器放着,播出戲曲音樂,讓演員自己去演,導演就可以出外吃碗雲吞麵再回來。在那時候做副導演的龍剛,就下定決心,有朝一日成為導演後,必定要洗脫粵語片的污名和侮辱。
結果他在1966年做到了,由其執導之處女作《播音王子》,固然一鳴驚人,其後1967年的《英雄本色》,更是當時少數關懷社會現實題材的電影,其大膽地以釋囚作主線,震撼了當時的粵語電影圈。也許今天不少人已忘記了這部電影,但後來1986年紅遍全亞洲、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就是根據龍剛這電影為藍本重新改編的。當然,或許有些年輕人連吳宇森的版本也淡忘,對《英雄本色》的印象,已是周星馳在《一本漫畫闖天涯》對Mark哥的戲謔而已。
那片 重拍再重拍
但我個人認為龍剛導演最厲害的,是以香港鼠疫作題材的科幻片《昨天今天明天》。當年電影在推出時,被左派指為影射文化大革命,因此在面對強大輿論壓力下,電影由120分鐘刪剪剩70多分鐘,又不停重拍再重拍,最終才能公映。聽說香港電影資料館數年前曾辦過龍剛導演的回顧,不知道那時候播放的,是原來的版本還是後來公映的版本。
數年前參與烏甸尼斯電影節時,剛好當地舉辦龍剛電影回顧展,我有幸碰上了偶像。記得那天龍剛導演紮着一條長馬尾,一身西裝打扮抵達酒店。因為我在去烏甸尼斯前一直忙着做後期,沒怎樣收拾行李,加上跟電影節主辦單位比較熟悉,於是就穿了T恤短褲拖鞋,便直接上飛機到來,所以就跟龍剛導演在打扮上形成了一個強烈對比。
後來跟龍太太聊到,才知道龍剛導演在羅馬轉機時,趕緊換上一套正裝,也着太太換了套裝,他說因為不知道下機後會馬上碰到甚麼人,所以還是穿得比較正式的好。雖然我個人沒有這樣的習慣,但還是非常欣賞這些老前輩於不同場合對儀容打扮之堅持。
那周 意大利相聚
很高興那幾天能跟龍剛導演相處,雖然他在80年代已經離開了電影圈,遠居美國,但原來仍一直關心着好像我和郭子健這些年輕導演的發展。他不但來看了我們的電影首映,還對我們提出了許多想法,當然也不忘提醒我不應該老是穿拖鞋,要穿回一對正式的皮鞋。在回來香港後,我確實因為他的說話,跑去買了一雙皮鞋(可是能穿上的時候好像真的不多)。
記得龍剛導演於上月15日,在紐約舉辦的「龍剛電影回顧展」上,接過終身成就獎時,感謝在其電影生涯中一直提攜他的邵逸夫,更形容對方為「香港電影之父」,並語重心長的說︰「我希望喺度一再感謝六叔,香港電影興盛係由佢開始,冇佢就唔會有今日發展,所以𠵱家做電影嘅後輩唔好唔記得佢。」
同樣地,龍剛導演於60年代一眾國語片中,重新掀起粵語片熱潮,也有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希望現今的年輕電影人也不會忘記他。也慶幸在我人生中有機會跟龍剛導演在意大利相處了一星期。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