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報道指,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承認策略失敗,未能迫使中央讓步。當然,這些從來都不報道佔中新聞的媒體,忽然關注起來,原因是甚麼,不用多解釋。
從博弈角度看,北京的確是完全佔領了策略的高地。其實民主派走到現在這一步,只剩下拉倒這個終極選擇。
拉倒不是沒有代價。對民主派來說,當然可以將責任推給北京,說不是真普選寧願不要。可是換個角度,北京也可以說是民主派放棄讓港人有一人一票直選的權利,責任不在北京。要是真的拉倒,我可以想像得到,民主派和北京也再沒有達成共識的餘地。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金融時報》撰文寫道:「在我離開香港之前,我曾走訪香港一間精神病院,一個病人禮貌地問我,一個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民主國家的國家,怎麼能在既不徵求市民意見、又不給他們留下民主前景以捍衞未來的情況下,把他所在的城市交給政府體制非常不同的另一個國家?當時我的一個助手說,怪事,住在精神病院的一個男子居然提出了香港最清醒的問題。」
彭定康說既然有《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政府便有責任去為香港回歸後五十年的發展表態。北京當然不會接受這個說法,並且反駁說英國政府在殖民地時代沒有讓香港人普選港督,而北京也已經根據基本法進行政改,否決的一方在於香港的民主派,責任不在北京。
沒完沒了的爭拗,雙方都不會有贏家。
民間就突破僵局,其實提出了不少有趣的想法,包括不同的佔中模式、全民罷工、罷課、罷市,甚至全體泛民總辭。不過,最有創意的想法,由一位筆名林民中的博客提出,他反提議要候選人得到九成提委提名方能出閘。
建議雖然看似妙想天開,不過技術上既合乎人大常委頒佈的框架,也可以站在「廣泛代表性」的道德高地;既然過半數提委票有「廣泛代表性」,倒不如將「廣泛代表性」再擴大。「九成提委票出閘」的構想,客觀效果是讓提委中的少數泛民,可以掌握否決權。這一點,不難理解吧。
北京不讓泛民可以提名特首候選人,可是連否決權也不給予泛民,很難說得過去吧。建制派要回應這個令到泛民提委掌握關鍵的提名否決權的要求,亦不容易。泛民要是明白之前的策略沒有達到效果,繼續死撐下去也不是辦法。北京頒佈了政改的框架,「九成提委票出閘」的建議,原則上也符合框架要求,建制派和北京不易再「走數」。
從法理角度去看,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精神,其實更加切合民主普選的原則。從政治現實的角度去看,現在的政治問責制,也缺乏建立行政和立法關係,甚至廣泛社會協議參與的機制;既然提委會的存在是北京的堅持,香港人也要把握說不的權利,這才算是公平,對吧?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