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配合《三中》決定引進民營資本,國有銀行積極回應混合股份制部署,持有四大行控股或單一最大股權的中央滙金,其副董事長李劍閣昨在德國向外電表示,「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銀行,肯定會令政府所持股權趨降」。
混合股份制改革傳年底推
證券界指,此乃滙金首次明確表示減持大行,惟優質具實力的民營買家不易找到,科網巨企或是最有潛力的新冒起股東。
市傳內地最快可能在年底前,混合股份制(即國有、民企、外資及公眾持股結構)改革辦法出台,有分析認為,若引入新股東是透過出售舊股,對內銀股價屬正面消息,股改亦有利於國有銀行市場化及提升企管水平,但即使滙金減持,仍會維持作為國有大行單一主要股東的地位,以確保當局政策傾斜「到位」。
由財政部斥資成立的滙金,為建行(939)及中行(3988)的控股股東,農行(1288)及工行(1398)則屬單一最大股東,近年當內銀估值偏低時,滙金均有入市護盤。
《彭博》引述李劍閣在論壇上說,中國「積極鼓勵(國企)公私混合制」改革,隨着社會資本參與提高,政府所持國有大行的股權必然趨降。
瑞穗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執董安彤善謂,此乃滙金首次明確表示,會因混合股份制改革減持大行股權,但相信為免構成市場波動只會緩步進行,有實力的民營買家亦未必太多,他估計新政策最快只會在年底前,小幅推進。
金英證券(香港)中國香港銀行研究副總監陳昔典認為,當前內銀股的估值偏低,相信大行藉發售新股引入民營股東順帶增資,可行性不大;若最終是滙金賣舊股予新股東,對內銀股應是好事,不過,問題癥結仍是具潛力的民營股東有限,科網巨企是較具資格的合適買家。
交行(3328)是最早提交申請混合所有制的大行,但滙金並無持有該行,第一大股東為持有26.5%的財政部,管理層指正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