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這邊廂大家擔心傳統文化青黃不接、老行業逐漸沒落,但一班巾幗及男將,卻主動扛起文化傳承人的身份,為自己的社區大坑傳統舞火龍「擔大旗」。除了每年中秋節身體力行舞火龍,還幫忙推廣宣傳,為的是讓這項百年傳統繼續香火鼎盛。
記者:黃靜薇
大坑舞火龍確實是香港「生於斯,長於斯」的傳統文化。對於「大坑仔」來說,中秋節更像新年。剛考完DSE的霍駿峰,自兩、三歲便住在大坑浣紗街,從小對舞火龍着迷,「我屋企啱啱好睇到晒舞火龍,好似着咗魔咁由頭睇到尾」,八歲開始便一直參與至今,「係一種大坑仔的身份認可」。
爺爺輩已植根大坑的朱自然,談起仍是小女孩時看的舞火龍,仍歷歷在目,「以前住嘅都係街坊街里,夠鐘就會熄晒燈,見到一條火光喺黑暗中奔走」。即使搬離大坑逾廿年,但每逢中秋,舞火龍恍如萬有引力般牽扯她回來,「唔玩會唔安樂。」
百年來首位女火鼓手
舞火龍有一個規矩,就是女生不能舞龍。舞火龍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受到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過百年來亦只有男性才可當舞龍者,女孩只可舉蓮花燈。朱自然不拗鐵規,在18歲的時候便轉戰音樂組,「求師兄靜靜雞教我」。還買了私家鼓在家練習,「驚嘈到屋企人,所以會放枕頭入去打」。大坑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說朱自然五、六歲的時候,爸爸便帶她來坊眾福利會紮火龍,「佢成日畫到件衫花晒,又摺起露肚臍,我話如果佢乖表現好,之後升佢做組長」。今年,朱自然已經是舞火龍音樂組總組長,成為百年來第一位女火鼓手。
身為「大坑仔」,也會盡力去延續火光。朱坦言玩火龍多年,貪玩的心態已去,更多是傳承火龍文化的責任,「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參與,咁先越有機會延續落去」。霍駿峰更笑言「走唔甩」,「聞到珍珠草嘅草青味,就知道係時候舞火龍,就算以後老咗,都可以做統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