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藝術人手製作中學生都買得起

本土藝術人手製作
中學生都買得起

藝術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人覺得要走入高級畫廊,或在拍賣會上以天價轉手的,才算藝術品;但對廣告人Alan和Kenneth而言,土炮創作同樣珍貴。兩人「撈過界」創立網上平台「MaiArt」,令「賣藝術作品」變成與街頭賣藝一樣簡單,創作人無論初出茅蘆還是身懷絕技,都可與知音人近距離接觸。
記者:袁樂婷

Alan和Kenneth在廣告界打滾十多年,年多前籌備Maiart。兩人由零開始,主動邀請本地創作人加入。今年六月終於成事,目前仍在試業階段。

Kenneth說,初時擔心沒人願意將作品交託給「名都未聽過」的門外漢, 也疑惑「香港到底有冇咁多人畫畫」,結果卻令人驚喜。他們的意念在藝術圈口耳相傳,申請加入Maiart的創作人紛至沓來,目前已有逾30名創作人在Maiart建立個人專頁。

個人專頁除了介紹創作人背景,亦會售賣其作品,包括最原汁原味的印畫及帆布畫,Kenneth說,盡量以相宜價錢出售,「中學生都買到」。他說,港人佈置家居時很少考慮購買畫作,一來地方少,二來藝術感覺太高高在上,頂多只是到連鎖家品店購買大量複製的掛牆畫,「與其話欣賞,其實只係想幅牆冇咁單調」。他希望更多人接觸本地創作後可改變想法。

他們又購入二手印刷機,將作品打印在帆布上,再縫製成布袋;另有T-Shirt、手機保護殼、行李牌等生活用品,「盡量喺日常生活用得著,孭個袋出街,朋友見到問起,都係另一種推廣」。Kenneth說,除了手機保護殼外,其餘產品均在Maiart工作室以人手製作。除了保持品質,他自言對本地製作有情意結,希望盡力留存,「好多廠番咗大陸,香港有好多消失中嘅手藝值得珍惜」。

Maiart 分紅制度比坊間其他平台優厚,創作人可分得三份一收入。Maiart也不求獨家,創作人可將作品在其他平台展出。Alan說,「呢個平台係因為創作人嘅信任先會存在,唔會搶exclusive」,更樂見將來有更多類似平台出現,「最緊要當你諗起想買本地創作,知道去邊度買」。

Alan續說,不少本地創作人很有心,但未必擅長推廣,而這正是他和Kenneth的專長,「想靠創作搵食仍然好難,至少幫輕佢哋 」。

插畫家林皮以筆下角色「女飛賊蘇菲」打響名堂,是其中一位「賣藝人」。她說,推廣自家創作不容易,因Facebook專頁接觸到的人很有限,本地藝術平台亦不多,「接觸到嘅來來去去係同一班人」。Maiart結集多位本地創作人的作品,「吸引一啲平時冇留意開藝術嘅朋友,或者(創作人)各自嘅fans嚟到,可以睇埋其他創作人嘅作品,互相嘅圈子都闊咗」。

她說,香港很多事物逐漸消失,例如舊樓,無可避免被時代淘汰,「作為一個普通人,只能夠記低曾經有過嘅回憶。好似朵花咁,燦爛過,依家雖然凋謝,但我覺得係另一種靚」。

林皮將與同樣喜愛拍攝香港地道風景和人事的攝影師Ivan Wong,本月13日起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合辦《那城憶記》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