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臉書見到《溫水劇場》的漫畫,教路九招去中國化;用牛頭角順嫂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就是不用中移動、不用小米、不用山寨、不用騰訊百度、不淘寶、不追看「中國好聲音」、不喝青島、不用美的空調、不用中銀、工行建行、不到大陸旅行,還有,不買A股。
「儍咗咩?」時間巧合到不得了,昨天A股難得一見急升,恒生國企指數,更升了3%。其實,要去中國化,工夫可不簡單;例如,下星期公佈的iPhone 6,就是在中國組裝。在街上收到中銀的鈔票,難道也要拒絕?本土派的朋友,早就提出要罷買東江水。無錯,單是這個環節,香港就已經擺脫不了中國的控制。
記得幾年前有位社會棟樑說要抵制地產發展商,所有跟地產發展商有關的生意,統統不幫襯。這位仁兄,好像還過了一年這種生活。在香港,要不幫襯地產發展商,有點不方便,但要完全抵制和中國大陸有關的經濟活動,是不可能。2008年,美國記者Sara Bongiorni出版了A Year without「Made in China」,引起不少討論。在太平洋的另一邊,要擺脫「中國製造」已經不易,一河之隔的香港,就更難做得到。
我不鼓勵人以經濟手段去達到政治目的,也反對人以政治手段達到經濟目的,但假如有人想試試絕對地杯葛中國經濟,我倒有興趣追蹤這個實驗,看看中國經濟究竟在我們生活扮演怎樣的功能和角色,更重要是代價有多高等。反過來說,假如大陸有人要教訓香港,說抵制一切和香港有關的事和物,我也有興趣,究竟對中國的消費者,代價究竟有多大。
回到財經的世界,我倒認識股壇前輩堅拒買中國概念。不要誤會,他不是甚麼反中亂港的憤怒中年,只不過真金白銀買落不明不白的公司,有違他老人家的信仰。這位股壇前輩,不見得生活得差,一年有好幾個月到歐洲跑酒莊,生活寫意到不得了。買了股票,不應擔驚受怕,是常識吧。滬港通,他應該沒有多大興趣,可是大陸的股民也可會有那份智慧,搬錢來香港買我們的藍籌?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