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歌手出新碟時,除了CD及下載服務外,也會一併出黑膠版;中環HMVideal甚至開設專區,專門賣黑膠碟跟唱盤,象徵著黑膠文化的復興。
本港著名新媒體藝術家Keith Lam(林欣傑),擅長將實驗性電子音樂注入新媒體創作,而且對黑膠唱片情有獨鍾,甚至喜歡到自己造唱盤。究竟黑膠何以這般吸引他呢,Keith如此回答:「其中一個重點,是能夠聽到那些『炒豆聲』,雖然是一些很粗糙的聲音,不過對於我來說卻是一些很溫暖的質感,可以聽到歷史味在裏面。」另外一點就是那足有12吋的大型平面,Keith認為它帶來的視覺震撼比數碼檔案或一般CD、卡式帶,都要多得多。而且黑膠不像數碼檔案,可以下載一千幾百首連續播放,而是不到30分鐘就得把唱碟反轉,投放在音樂上的心機自然不可同日而喻。
經歷過黑膠年代的人便會知道,當年的唱片設計真的滿講究。例如Keith珍藏的張國榮的《側面》,封套及包裝設計出自著名設計師Alan Chan(陳幼堅)手筆,他採用了那個年代而言蠻麻煩的一件事,就是燙金。加上海報及歌詞等內容,這些細節的設計已經超越音樂範圍。
Keith與黑膠的不解之緣還有下文,數年前他為了宣傳工作坊而製作Wooden Turntable唱盤,這部機除了整部買回家之外,還可以讓買家親手製作。Keith每月會開一兩次工作坊,只要預先報名參加,就可於工作坊親手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黑膠唱盤。自己動手自然更有感受,黑膠碟的質感,睇得見、摸得到,將音樂拿在手上的實感,原來跟Keith的創作理念如出一轍。因為在黑膠碟上面,其實是有一些凹凸紋,這些凹凸紋就是聲音(Soundwave),對於Keith來說,黑膠是將一些無形的聲音變成實體,跟他的許多創作一樣,都是「能量轉換」的概念。
只講理論沒實物看有點難理解,碰巧最近Keith就聯同又一山人、梁基爵、蔡劍虹、Miss Bean羅豆等16位本地創作人,在中環HMVideal舉行《聲的形態》跨媒介創作展,眾人以Keith的黑膠唱盤為基礎各自演繹,探討聲音之奧妙。展期到9月28日,想看就要快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