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轉軚?怎樣轉軚?(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誰會轉軚?怎樣轉軚?
(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人大常委通過的不只是政改框架,已經是一個巨細無遺的特首選舉方案。不但提委會人數1,200,要過半提名,候選人只有2至3個,統統都作了具體規定,就連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法定團體等,都要「按照」過往選舉委員會的做法去辦,更離譜的是,這個框架不只適用於2017年,更會直到永遠。孫悟空頭上的金剛圈一個都嫌不夠保險,要戴夠三、四、五個才可放心。消息人士吹風,方案有六、七、八項可以由本地立法的所謂「優化」與「微調」,甚麼入閘規定、提委是否全票制、白票怎樣處理等等,這些,都只是些枝微末節,「假普選」的本質沒有絲毫改變,對政改大局也沒有任何影響。
政改要立法會三分二議員贊成才可通過,泛民掌握關鍵少數。27位泛民議員。先後表態,表示不能接受有篩選的假普選,有些泛民中人更為激烈,聲言抗爭到底。人大常委對政改框架拍板第一個星期,初步反應,政改方案被否決,2017特首選舉將會原地踏步,已經非常清晰,似乎沒有甚麼懸念。
但政治一天都嫌長,何況是三個月半年。政改三人組接下人大框架定下的爛攤子,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空間不多,只靠這幾天大肆吹噓的所謂「優化」與「微調」,難以撬鬆泛民的立場,如果個別泛民議員「核突」轉身,也難以向支持者交代,無異等於政治自殺。
但政治不要說永遠不可能,特區政府撬鬆泛民四票,又可以為他們找到體面的下台階,假普選方案在立法會順利通過,不是絕對不能發生的事。這個下台階,叫做「民意」。
不少建制中人,包括有泛民中人參與的民調組織,已不只一次明示暗示,民意如流水,即使政改方案不理想,都會「袋住先」的民意,早有一定基礎。若第二階段諮詢,特區宣傳機器,包括建制和貌似中立的主流傳媒,向市民「曉以大義」,說明這並不是終極方案,不但可以「微調」「優化」,日後還可再啟動政改五部曲,把框架修改。更會進一步威逼利誘,如果今次政改拉倒,到2047年,也不可能有普選。
在大規模宣傳攻勢下,在「袋住先」的民意基礎上,市民的想法會否有所轉變?如果民調機構甚或政府,再做一次代表性廣泛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市民都贊成「袋住先」,即使泛民議員都簽了承諾書,又發表過聲明會否決方案,在被塑造的強大民意壓力下,個別泛民議員找到了轉軚的下台階,這四票是否輕而易舉,手到拿來?
先撇開民調造假民意水份不談,如果這是真正的民意,市民誤信宣傳也好,逼於現實也好,贊成「袋住先」成了多數,信誓旦旦會否決方案的泛民議員,原則承諾和民意走向,泛民議員,有否深思熟慮,如何抉擇?如何自處?
這個擔心不是多餘的,我在電台就此問題,訪問過不只一位有傳被撬票的泛民議員,有的立場堅決,有的卻態度曖昧,用民意來撬鬆泛民,在人大政改框架公佈前,已經是特區政府的策略。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民主運動,是帶領群眾,還是跟着群眾的尾巴走?如果個別泛民議員以民意變化作為轉軚下台階,2016年立法會選舉轉眼又到,支持者會放過他們嗎?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