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學院教授除要兼顧教學和研究外,也可提供私家診症服務。港大醫學院規定,每名醫生每周處理私家症時間不得超過兩節、每節半天,而每個症收到的費用也要與醫管局、醫學院及部門攤分。外科學系近月發出新指引,規限每名醫生每年從私家症所得的收入封頂,不得超過其年薪。
港大醫學院規定,私家症個案收費當中,25%需撥歸醫管局,餘下的75%,半數歸醫生,其餘以四比一分別撥予醫生所屬的部門及醫學院,而醫生實際「袋落袋」的金額,由他們自行決定,據知部份醫生會將收入捐予部門或醫學院以支持教學及科研,部份則會將收入直接存入港大轄下的研究基金戶口,以作研究經費。
恐引發名醫離巢潮
按醫學院提供資料,一個以私家症收費的手術,費用最高為43萬元,以上述比例計算,即動刀的醫生每個手術最多可實際將約16萬元「放落袋」。
有醫學界人士指,部份具名氣的教授,每年從私家症所得收入,隨時較其年薪高一至兩倍。
醫學院私家症收入可帶來豐厚收入,原可吸引不少有意投身私營醫療市場的人才留下,外科學系近月落實的新規定,有指隨時嚇怕有能力吸引大量私家症的名醫離巢。
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昨證實,有感醫學院的規管不夠,該系於上月初實施新指引,規定每名醫生每年於私家症所得的收入,不得多於其年薪。以級別最高的講座教授為例,年薪約為300萬元,看私症攤分後獲得的收入便須以300萬元為上限。至於相關規定是否應用於所有部門的私家症服務,醫學院沒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