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港代表(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禍港代表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沒有戴耀廷的挺身而出不會有張融的自告奮勇!沒有和平佔中,當然也不會有幫港出聲演變為反佔中的傳奇發展!
香港的土共從來不認同佔中三子代表的本土精英,只視之為書生論政;他們甚至看不起譚惠珠、劉兆佳、范徐麗泰等人忽然愛國的「識時務」行為。同樣道理,譚劉范等人也看不起他們的同輩同業及同儕,認為這些人不識時務、不知道大勢所趨,只懂挾民意自重,霸佔道德高地,把回歸一國矮化的同時,也把親中人士也一併醜化。
一直以來,香港的愛國愛港人士,把頭埋在沙堆,從不肯正視及反映香港人對中央與特區政府的不滿、只敢報喜不報憂,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2003年,特區政府嚴重低估了七一上街的人數,結果令董建華下台,亦讓民建聯在其後的區議會選舉大敗。2013年和平佔中運動出現,起初建制派並不放在眼內,認為戴陳兩位教授及朱牧師均只是小圈子人物,領導大型群眾活動實難號令天下,更遑論是打持久戰。
由「愛港」到「幫港」的騎呢,可見操盤人士僅以「拒視為對手、無謂益對方」的態度看待佔中,一心以為泛民遲早出現「內訌、分裂、淡出」的局面,令建制派能坐享其成。與此同時,一哥曾偉雄卻不敢怠慢,實行動員所有警力,承諾維穩絕不手軟,盡顯禿鷹好戰本色,確保特首無後顧之憂。因此,北京一直對政改抱強硬態度,其實並非無因。
6.22投票取得近八十萬人參加的成績,本可令北京對既定立場三思,但反佔中聯盟盡地反擊,創出百多萬人簽名的紀錄,不單令建制派重拾信心,土共對一向堅持的強硬路線亦變本加厲,甚至不惜做其爛頭卒,在人大會議前不斷出言恐嚇港人,尤其是針對戴耀廷,好讓北京覺得這次決定將會是義無反顧。
支持佔中的公民投票絕大部份是市民自發,支持反佔中的公民簽名則絕大部份是市民「被發」,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但香港的建制派從來不承認泛民對港人的影響和代表性,向北京一向的說詞是份屬沉默大多數的基層從來不是泛民的支持者,而他們才是基層的真心代表。
另一方面,建制派亦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及與民主社會的脫節。土共不肯交權放手,因此要吸收年輕精英倍感困難,找接班人更是舉步維艱,若不是泛民在地區議會選舉方面受盡打壓,令年輕一代望而卻步,親中政黨的年輕化將更難以樂觀,新人的素質亦不能寄以厚望。
建制派也從來不肯承認政策與路線的錯誤。他們堅持自己選擇的是與黨一致的路線,堅守的是國家的立場、犧牲的是個人的榮辱、因此不論後果如何,都會符合一國的最大利益,亦已完成一己的使命。他們當然不會為香港發言,去搖動北京對他們的信心,以免為泛民有機可乘。
看穿了建制派的底蘊,便不難明白他們近日以代言人或中間人身份發言的真正策略和目的。在人大會議之前,他們要為人大決議鳴鑼開路手法是「一味靠嚇」,對象表面上是香港市民,實質卻是向港澳辦以至習近平交差,因為香港人根本不為所動,建制派對此亦早已心知肚明。
人大宣佈了決議及獲全票通過,可見來自香港的人大代表經已成功完成任務,隨之而來的新工作會是如何將對香港的震盪減至最低。過去林鄭曾經提過「決議不是終極方案」的說法如今再被提出(林鄭當日越俎代庖,所以馬上收口),由梁振英到一眾人大代表都採取同一口徑,與人大開會前的強硬態度明顯有着三百六十度的轉變。
佔中行動如今事在必行。佔中三子會有多少市民支持,令一哥的拘捕行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抑或會像建制派原來的估計一樣:佔中必不和平,因而亦會無以為繼?梁振英見記者時躊躇滿志笑容可掬,反之身旁的幕僚尤其是政改三人組卻神色凝重,因為日後要諮詢的細節其實經已不多亦無補於事,中央能給予的空間與支持亦會買少見少,至於一眾代言人、傳話人及中介人士亦會見好即收,願意繼續挺身而出的恐怕為數有限,但幕後指指點點的人卻會越來越多(反佔中大獲全勝的後遺症),在這種氛圍下,香港人倘若仍然身不由己,又怎會再「有運行」?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