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六、七十年代粵語長片還有濃重五四味道,所謂人民關懷仍停留在過去的,戲劇化處理時,龍剛導演的電影有一份在那個時代的摩登之感。他所關懷的不只是貧富的大眾,而是在新世代一些社會轉變的情狀。他的鏡頭下是釋囚,是妓女,是飛女。已經隱約看到香港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面對的問題。
龍剛有一副似乎很兇惡的面孔,他所主演的電影也有着同時代的稍為舞台化誇張的演出,卻因為他不是英俊小生,演技的需要便更大。他的演技有點現代化的本色。
跳出舊道德框架
然而,對比於他所導演的電影,龍剛才真正顯示他的「英雄本色」。在那個轉變的時代,舊道德仍是思想的主導,龍剛卻不以道德的思想來批判他電影內的角色。《英雄本色》謝賢的角色最後便看到導演對其充滿同情和探討的精神,而不是後來富裕資本主義那個美化黑社會的,時裝展覽式的版本可比。釋囚面對的社會問題,影片不以煽情的方式去表達,一切都是關懷。龍剛堅信人本性是受到環境的逼迫,才變得扭曲。
《飛女正傳》電影內看到當時新的進軍人力勞動人口:女性。這群最先加入社會工作的大軍,受到的是歧視和工資低,工時長的剝削。社會大眾以不友善的角度來作道德批判,根本沒有人去關懷她們的處境。龍剛又一次以走在時代之前的觀點來為她們發聲。《應召女郎》的題材更大膽,更真正從低下的,受到歧視的人的角度去看這個社會的小民。坦白說當年我是以看色情電影的心情進場,因為年輕,實在不太明白電影內所說的意義,這正是龍剛導演值得尊敬之處。當時你也許不會覺得他的電影代表了甚麼,多年後才發現龍剛在觀察社會的敏感度,是如何的不可思議。他不只是導演,還是最早觀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第一人。也許,這都是不自覺的,龍剛有的是對社會的關懷和同情,於是才有這麼敏銳的觀察。
核災電影被忽視
在一大堆他的名作中,《廣島廿八》是最被忽略的傑作。在那個時代,還是二戰沒被遺忘的日子,我們再次看到龍剛導演大膽和與別不同的固執。蕭芳芳和李琳琳飾演的竟是一對日本女子,當她們知道自己是原爆第二代的產物後,思想立即有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當然沒有人說龍剛是為日本說話。電影中的家庭是離散悲劇的,又一次看到導演對可憐人的關懷,而不計較他們的國籍、職業和性別。透過影片我們對於那時還不太認識的核子災難才有一點認知。《廣島廿八》絕對是跨時代跨國界的人民關懷電影。
可惜,人類最關心的到底還是金錢,在龐大的資本主義下,龍剛竟然成為對社會關懷,而不是販賣的最後一代導演,之後我們便走向國族主義和馬戲班電影的死巷去了。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