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勁業報道】今年62歲的柯熾堅,從事字體設計30年,經他雙手設計及監製的中文字體逾150款,在港人生活中無處不在。已屆退休年齡的他,希望字體設計作為一門專業,在社會上得到更多重視。
現為理大設計學院客席講師的柯熾堅,和記者見面時十分興奮,指着電梯內的「樓層說明」興奮地說:「呢款字體我負責設計㗎!」他造的字又豈止於此,由港鐵站牌、智能手機字體、港府文書,甚至報章都是在用他設計的字,幾乎睜開眼就可見到他的手筆。
離開廣告界跳槽地鐵
字海浮沉多年,和字體創作結緣,緣於他首份工作。七十年代中學畢業後,柯找了一份在廣告界的工作。沒有電腦的年代,打造工整的中文字過程相當困難,「當年有啲公司專做『照相植字』,佢哋用菲林收集咗好多套唔同嘅字體,當有客人要某幾隻字,就會將呢啲字嘅相沖曬放大,畀人用嚟做招牌同廣告」。
因工作需要,柯經常要進行和植字相關工作。時值港府籌建地鐵(現港鐵),為他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工作機會:「地鐵當年要建立一套導向指示系統,指示乘客入站搭車同埋出站。系統當年全港首創,地鐵想請有相關設計背景嘅人去做。合約三年,人工足足比廣告界高一倍。」
當年在廣告界人工只有800元的他,毫不猶豫就跳槽,和另外四人為港鐵設計字體。柯憶述為地鐵選字體,首要條件是清晰,讓乘客遠距離可見,字體富有現代感之餘,亦有中國特色。團隊最後選擇了富有中國韻味的「宋體」。從植字公司取得模版後,再一筆一劃慢慢微調修改,更實地視察效果:「由字體間距、大細、高低都要考慮。」現時荃灣綫、港島綫等站的月台站名,全是出自他們修改過的宋體。
合約結束後,另一個龐大的機遇又到臨,柯說:「八十年代初電腦啱啱興起,有外國公司希望打入中文市場,開發中文字體。」柯加入蒙納公司,出任字體經理兼首席字體設計師,負責統籌設計中文字體,「當年大陸已經開發咗一套字庫,但只有7,000幾個中文字,我哋工作就係將套字庫擴充到15,000個字」。
任職蒙納期間,柯設計了20多款字體,包括最早期推出、為政府印務局設計的中文鐳射排版字體,「當年一套字體可以賣成幾十萬,差唔多等於一層樓價錢!」
創新字體獲蘋果收購
但這套系統是以點陣圖為格式儲存,當字體一被放大,就會模糊失真。不久就被另一套更先進技術取代,亦是今天我們仍在使用、由線所組成、粗幼可改變,並套上不同風格線條的「外框字體」。得到商家投資,柯開發了儷宋和儷黑體兩款首套中文外框字體,其後更被蘋果電腦收購。
在電腦上顯示的字體需要高清晰度,「黑體屬現代感比較強嘅字體,同時刪減咗一啲中文字細節,即使字體縮細,仍然可以喺電子儀器上清晰顯示」。每天被自己設計的字體包圍,作為幕後功臣卻一直無人知,可有覺得可惜?「係有啲可惜,但唔係因為冇人識,而係咁多年嚟,中港台字體界來來去去都係得幾個人去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