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業績期進入尾聲,無論跨國銀行如滙控(005),抑或內銀股的相關新聞,往往成為市場焦點之一,但銀行股的命脈「資本水平」,則相反成為新聞「趕客之選」,究竟「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何物?為何財經記者要長篇大論寫資本?
先解構資本的組成部份,基本上主要只得兩樣,佔比最大的為銀行利潤,即純利扣除派息後的資金,賺100億派40億,即可補充60億資本;另一為股本,即股東持有的股票,所以銀行資本水平不足時會供股集資補充資本。
資本多 派息料不俗
明白資本的組成後,究竟投資者「點解要睇資本」?首先,銀行利潤扣除股息後可成為資本,換言之,資本是可作為股息派予股東的資金,市場亦預期大笨象滙控資本相當充足,適時應增派股息回饋股東。
第二,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要求多多,並以風險加權資產(RWA)作計算,由於太深,僅以例子解釋。
在香港,銀行做一單按揭生意,假如貸款額100萬元,將蠶食滙豐15萬元資本,按揭利息才賺2厘左右,即回報達28%。資本雄厚有何好處?在香港,一單私人貸款,同為100萬元,將蠶食滙豐約250萬元資本,但利息隨時賺10厘。可以總括一句,風險越高,回報越高,但資本要求亦隨之增高。
上述例子已說明資本多,做生意可以更積極,否則銀行只能「睇餸食飯」;在股東層面看,銀行資本不夠雄厚而做生意不夠進取,利潤不夠多,派息怎可能吸引?換句話說,資本水平高的銀行長遠較具看頭。
現時上市的銀行當中,不少股份資本水平相當高,但監管機構的要求至今未明,投資者不宜憧憬銀行股會短期內加派息;相反,資本水平偏低的銀行股,不減派息已算「執到寶」,不幸有銀行股向你供股「伸手要錢」,亦暗示股東的回本期相應延長,故公佈業績時出現資本問題的銀行,股價多數插水。
市場對銀行股的評語兩極化,一方面有人貪其派息穩定而長期持有,另一方則認為銀行股上落不大,沉悶不易炒作。上述兩個論點均成立,所以筆者呼籲投資者倘短炒,不如放棄銀行股,並尋找其他股份更有效地運用資金,買銀行股及寫銀行股都相當考耐性。
記者:董曉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