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很喜歡在睡覺前聽媽媽說故事,《賣火柴的女孩》、《人魚公主》、《醜小鴨》等, 都是我熱愛的童話故事。University Massachusetts心理學教授Dr. Sheldon Cashdan表示,童話故事能塑造兒童的性格。童話故事雖然只是故事,但家長可從每個故事裏找着不同的訊息去帶領小孩投入其中,領會當中的道理,並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實行。因童話故事內的角色背後隱藏着人性中種種不同的陰暗面,如貪心、嫉妒、說謊等,小孩在聽童話故事時能被故事人物帶動,可從故事的過程及遭遇等尋找自我的價值。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人類把童話故事的意義及層次改寫了,大家把童話故事的本質推轉至物化層面。
讀書時接收日本資訊
先說在美國推行的一系列的「公主文化」,由格林童話集的藍本,推出一系列的電影及相關產品,如《Snow White》、《Cinderella》等系列公主肖像的文具、寢室用品、衣服等消費產品,令小孩活在他們設計的浪漫、美麗的虛擬世界中,你問有那家小孩不是公主?我想在有女兒的家庭中,至少有90%的家長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這種現象的而且確在暗地裏影響着小孩的成長,形成女孩子對世界童話化,一直幻想活在萬千寵愛的世界中,向着公主和王子過着幸福快樂的結局去追尋。大家試想孩子喜歡的顏色、髮型、衣服,以及不懂自我照顧、自我中心及自戀等,都是現今被稱的「港孩」現象,不只是公主文化,連芭比娃娃等玩具Icon都在賺錢之餘,暗地灌輸一些不實的價值觀給我們的下一代。
另一個日本的「可愛文化」在80年代已影響着我們。我的時代多看日本動畫,如《藍寶石王子》(1953)、《小甜甜》(1975),大家都在讀書時期已接收最快的日本資訊,除了電視動畫受日本影響,我們的日用品也趨日化,那時每個同學的文具或日用品,大多是日本的可愛卡通人物,很多朋友到現在還很喜歡。Oxford University日本社會學研究Dr. Sharon Kinsella說:「Hello Kitty代表純真和簡單的世界,所以世界上有很多小孩或女性都想把代表純真的象徵放在自己身上。」
Hello Kitty不是貓
有研究發現一些女性為了不想長大,活在浪漫天真的世界中,把這隻貓當成是活在少女時代的象徵,亦是用這方式去保留童年的片段。大家是否也有同感?當聽到Hello Kitty並不是貓,而是一位英國少女,我想大家都一定有共同的反應:唔係呀嘛?儘管你是否她的Fans,你都會感到這埋藏40年的秘密簡直是自說自話。現在,故事的內容是甚麼已不重要,一個角色已轉化成一個符號Icon。知道她為甚麼會沒有嘴巴?因她不能把這天大秘密向外公開,她要裝成一隻可愛的貓貓來討好你,她已是一個成功的消費品牌。當一個純真的卡通人物被利用,或能將她指鹿為馬的時候,這世界簡直進入了一個顛覆事實的狀態。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