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
【本報訊】鹹魚要翻生,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鮮魚行學校「校長爸爸」梁紀昌救校故事成全港佳話,今日是梁紀昌第十三次的開學禮,也是他最後一場開學禮,雖然外人看來是他「救」了鮮魚行學校,但他認為是鮮魚行學校成就他的教育夢想,感到「好有意義」。他不寄望下任承傳甚麼,只希望走之前把「校長基金」壯大,支援基層家庭。
記者:彭美芳
梁紀昌選擇在明年六十歲退下戰線。他是本港鮮有出身自教育當局的校長,了解制度之餘也為津貼學校創新路。他任鮮魚行學校最後一年開學禮較以往簡單,只有校監和校長的勉勵。
梁紀昌說,過去十年累積超過50萬元的校長基金,至今餘下約7萬元,他想再儲多點錢,用於協助學生應付生活緊急開支,包括治病、遠離家暴搬遷、海外升學、資助學生購買必要家電等。
然而,他還有未完的教育夢:遷校,因同學仍無操場上體育課。2006年,梁紀昌曾向家長同學宣佈有空置校舍適合遷入,可惜最後落空。他指現時康文署借出附近球場讓鮮魚學生上體育課,但配套有限,烈日當空下恍如生曬鹹魚。梁紀昌繼續為魚兒尋求更大魚池。
梁校長用獎勵激起學生奮鬥心,原來源自女兒。他曾體罰年幼女兒三次,最後一次打完阿女,問她學懂甚麼,她回應指:「爸爸,我好憎你」。自此梁紀昌覺醒,小朋友越打越憎自己,他就改變自己,只以獎勵教學生,包括自願每月在薪酬中拿1%買零食,「幾百蚊,唔會大負擔」,他常買健康抵食的紫菜。
曾領300學生抗殺校
回想人生最挫折的時間,是2004年教育局頒下殺校令,當年才上任兩年的他深感不忿,「我連官都唔做嚟弱勢學校推行教改,咁都唔畀面我?」他化不甘為動力抗爭,「董建華當年係弱勢政府,專係欺善怕惡」!於是他在戰友的建議下,和特區政府打輿論戰,那些年300名學生由大角嘴坐地鐵到金鐘抗議,也不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無聲抗議」,最後收集家教會簽名。
梁紀昌指,校董會1969年開校至今,鮮魚行全港就只得一間學校,不可草草結業,怕對不起祖宗。2004學年小一收生欠23名學生,家長對他說:「我哋嘅命運,唔係由唔嚟讀嘅23個家長決定」。不認命的家長,激勵他做下去。
鮮魚行學校全時間開放校園及家訪。70年代,梁紀昌讀中學,曾和同學在周六及周日爬入學校讀書,為的只是寧靜的讀書環境。他上任後,周六日便負責看校門,讓小朋友隨時回校遊玩、讀書、閱讀。他又記得小時候,有天在家中「踎緊」痰罐,老師突然來家訪,急急拉着褲子到大門迎接,感覺親切,於是他現時愛家訪學生,因更能理解學生行為及處境。
有時家長也要教。曾有負責派發免費早餐的家長義工因小意外,導致全校遲派發鮮奶,結果遭其他忘恩的家長指摘。梁當時感心痛,並撰文指正這種不懂感恩的家長。
梁紀昌任內歷年大事
年份 事件
2002 離任教育署,任鮮魚行學校校長
2004 鮮魚行學校收生不足首獲殺校令,他首次聯同家長教師會及300名學生,到教育局請願。終獲教育局特別視學過關
2007 第二次收生不足,殺校危機重臨。學生、家長、舊生等再度集會抗議
2008 中英劇團創作鮮魚行學校話劇《冰鮮校園》,為學校籌款。收生達標,不用殺校
2009 推出「交齊功課黃金屋」計劃,鼓勵學生交齊功課
2012 梁紀昌救校故事成為廣告題材。
2015 梁紀昌將退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