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世界冠軍麵包師吳寶春 揭牛屎麵包美味秘密

品味蘋果:世界冠軍麵包師吳寶春 
揭牛屎麵包美味秘密

在高雄準備到台北訪問吳寶春那天,記者於他的高雄店買了一個亞麻子蔓越莓小麵包,然後步行15分鐘到附近莎士比亞麵包店買一個同款麵包。那個晚上抵達台北,留在酒店,獨自比拼世界冠軍麵包師傅與前助手的作品。
第一口的喜悅,總以為是心理作用,接着吃的另一口,是他前助手的麵包,感覺也很不錯,回頭再吃一口吳寶春的,恍然有所悟。原來有一種味道,開始時,不自覺,回頭再嚐,記着了,就天涯海角都忘不了。
「一定是有一種具普遍價值的味道在裏面,才能吸引那麼多顧客喜歡你的麵包。你認為這是甚麼味道?你怎麼去形容這味道?」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誠品松菸店裏,記者在吳寶春麥方店外的咖啡廳訪問吳寶春。他側着頭,一隻手放在一邊臉頰上,失語十秒鐘,「唔,形容這個味道……」越是努力去想,樣子越是樸拙可愛。
麵包師傅說不出自己做的麵包吸引味道在哪裏,就如問一個可愛女孩她吸引的地方在哪裏,說不出的是真,說多了,就嫌似假。
「我昨天晚上發現吸引的地方是那個微微的焦香味道。你懂得感覺你的麵包嗎?」記者笑着填補上一刻沉寂,他也笑了。
「啊,我覺得是那麥香的味道。(記者:每一種麵包都有?)都有。幾乎都有麥香味,麥香味是有層次的,那種麥香味是有內涵的,那種香味是你要細嚼慢咽才能品嚐出來、感受得到。」
小王子金黃如小麥穗的髮色,是讓人懷念的經典幸福感覺。而麥香味,不論在酒裏、在糖裏、在麵包裏,都要細味,才會歡喜。吳寶春說,只有完整發酵、完全烤熟的麵包,才有焦香味,才不會吃得人有胃酸。

吳寶春靠一雙手締造動人的麵包故事。他在台北開第二間麵包店,假日經常有長長人龍,主要等吳手上每日限售400個的酒釀桂圓麵包,以及每日限售200個的荔枝玫瑰麵包。

意大利老師傅傾囊相授

合桃與松子一類堅果,在師傅心裏本來跟麵包的麥香味最搭配,但不少愛吃麵包的人,喜歡甜味乾果。吳寶春與他的主廚團隊,今年4月到過意大利米蘭下面一個叫Binario的城巿,跟一位老師傅學習做意大利傳統水果麵包。這一種多放奶油的麵包,口感像蛋糕鬆軟,容易討人喜歡。44歲的吳寶春跟72歲的意大利老麵包師學習做水果麵包,近30年經驗的台灣師傅跟60年經驗的意大利師傅惺惺相惜。
「你會怎麼介紹自己?」
「認識的時候,我會說我是一個很愛麵包、很愛做麵包,也很愛吃麵包的師傅,他們聽到就會笑一下。」被形容為很厲害的意大利師傅,看見16歲就當學徒的吳寶春,很喜歡他,「那師傅12歲就開始做麵包,做了60年,是個很愛做麵包的爸爸,他對他的家、對他的麵包都注入了愛。他很可愛、很親切,我很喜歡他。然後他看到我們這麼愛做麵包,就教給我們,也沒有所謂留一手。」
老師傅還把意大利水果麵包裏的「秘密」,毫無保留的告訴後輩。
「他教給你甚麼很關鍵的東西?」實際的人,一刀切入,很想知道水果麵包裏最大的秘密。
「就是那個老麵,那個老麵也很有故事性,是他的師傅傳給他的。」製造麵包時所用的不同老麵,由不同酵母菌提煉出來。按吳寶春所說,酵母猶如人的個性,不同酵母,有不同性格,放在麵包,就是不同味道了。
所以,老麵是非常關鍵的,由72歲師傅的師傅流傳下來,可能超過60年了。據知,不少著名歐式麵包的麵種,都流傳了過百年。尋常女子,做麵包愛用奇異果鮮花紅酒提煉酵母菌,美味意大利水果麵包的出處,絕對意想不到。
「師傅的家鄉在阿爾卑斯山下,這個老麵是從阿爾卑斯山的牛吃阿爾卑斯山的水、吃阿爾卑斯山的草,再排出來的大便培養出來的。」
「大便?」記者是冷靜的,誰沒聽過貓屎咖啡?
「大家都會覺得很可笑,其實一隻健康的小牛,牠吃阿爾卑斯山很清淨的水跟草,牛的大便不臭,牠不是吃飼料,牠是吃草。」再想想,那是最少數十年前的阿爾卑斯山小牛。
「為甚麼挑大便?」
「因為它裏面有特別的菌種,然後去培養,不是馬上用在麵包裏,是經過時間,用那個大便的菌種。」
「別的東西就沒有那個菌種?」
「沒有。」
「他是怎麼發現的?」
「這個部份不是他自己去做,是他師傅給他的一塊老麵。」這個問題,可能應該去問意大利人。在阿爾卑斯山小牛的大便挖一些菌種,加水培養,培養之後,再加新的水、新的麵粉,然後一次又一次培植。吳寶春雖然沒清楚年份,但當然親嚐過意大利老師傅的水果麵包。
「味道怎樣?」
「其實老麵的風味,也會隨着地方不同。這個麵包是意大利的傳統水果麵包,他加了很多的果乾、很多的奶油,然後再烤,很清香,口感柔軟。」意大利師傅也傳了一個老麵給吳寶春。後輩一心一意,只想學好一款麵包,絕不貪心。為了達到原汁原味原創效果,他的團隊不斷練習,現在還差一部機器,10月才能進口,預計年底推出意大利水果麵包。「那個老師傅,我也準備把他請過來。」
食物世界裏,長相哄得一時,只有味道才刻骨銘心。俗到極至方入雅,想想豬大腸原本的功能,為甚麼最終可以弄得甘香脆口、獨一無二?三分俗氣背後七分優雅,裏面就是用心經營的學問。

吳寶春準備年底推出類似圖中的意大利水果麵包。

讓每個人吃到幸福感覺

吳寶春貧拙起家的麵包師傅故事,經過文化創意包裝後,他的麵包一般人也買得起,但已滲入中產文化氣息。他的世界冠軍麵包作品荔枝玫瑰麵包及2005年已得獎的酒釀桂圓麵包很精采,樸拙的師傅走上國際麵包文化,真摯是打動人的秘方。他不是跪在法國巴黎麵包大師普瓦蘭(Lionel Poilâne)家門前膜拜學藝的那種人,但他會在東京歐式麵包出爐時流淚,在寒冷異地黃昏的麵包香氣裏,感觸自己十多年蒼白的麵包歲月,比起看見年老母親吃了幾餐的魚頭,那是另一種苦澀嗆屈。當時他約30歲,開始學習日本人以科學用心做好吃的麵包,決心不再讓人蹉跎麵包,也不讓麵包蹉跎人。
2010年在巴黎拿了世界麵包冠軍以後,2012年台灣電影《世界第一麥方》講述他參加世界比賽的故事,馬英九和蔡英文分別派員或親臨捧場。真真假假的戲劇與人生,現在無論他有沒有豪宅、有沒有讀好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行政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欣賞音樂的能力到達哪一個層次,吳寶春深明一個道理,他的真正本錢,是當一個麵包師傅,而且還要努力當一個世界麵包師傅。「我喜歡簡單的做麵包,跟大家分享,我覺得我永遠是個麵包師,我永遠以麵包師為榮,那是我的本,不能拋棄它,也不能沒有它,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它。」
「你希望從麵包裏得到甚麼?名譽財富?」
「我想把全世界好吃的麵包,由我這邊、由我公司傳達給每一個人,可以吃到幸福及美味的感覺,然後我希望這麵包店帶給人們一個希望。」記者在吳寶春的工作坊裏面,拿起已經發酵等待造型的麵粉糰,那種溫柔的感覺,令人相信世界有一種軟力量,無堅不摧。
葡萄酒會醉人,麵包會感動人。一個能做出精采麵包的師傅,形容自己以往是個生活白癡。「我的生活很簡單,我不需要太多不一樣的,我吃很簡單、住也很簡單,精采的地方是麵包。」討論文學他覺得太深奧,讀過的《罪與罰》,是以閱讀小說的心態去體味。他說可以跟人討論簡單的音樂,也能把音樂舒服的感覺放在麵包裏,當為一種跨領域的體驗,「就像你剛才摸過的麵糰一樣溫柔。」
吳寶春自小在屏東大武山下長大,小時候家境貧窮,不愛讀書,父親在他10歲那年去世,母親陳無嫌獨力撫養八個孩子,吳寶春最小。有一次,他與哥哥代表母親去參加親戚的酒宴,想着要飲無限量的汽水,結果,被人用兩袋食物打發,最終,他哭着跟哥哥兩手空空的跑回家。吳寶春在書裏經常提到母親,有一幕,十多年前母親過世,他跪在返回屏東的救護車裏,執着母親冰冷的手。他麵包店的商標,中間的月亮,代表媽媽,月亮下面的小孩是他,上面是媽媽經年辛勤割採的菠蘿。他說,從媽媽得到很多的愛,也會傳給一對子女,「我也把愛的感覺傳達到我的麵包,把愛的感覺傳達給人。」
「要是有這麼多的愛,為甚麼沒能跟妻子維持關係?」記者問。吳寶春好幾年前跟妻子離婚,兩人育有一對子女。
「這樣分開也是好幾年了,是比賽以前,這好幾年前的我,當時還年輕吧,所以想法會不一樣。」
「你覺得你為甚麼不能把這愛留着?」
「現在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我覺得這種東西很難去表達。」
「你覺得有遺憾嗎?」
「我覺得人生的過程,沒有所謂遺憾跟不遺憾。我覺得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所謂的遺憾,等到人生最後一天的時候,才可以去落批。自己在人生的過程裏,不管是對的、是錯的、是要去反省的,這過程裏,最重要是自己帶走甚麼。」
「這個關係裏面,你反省,你做錯了甚麼?」
「我覺得,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對跟錯。」
「你的麵糰很溫柔,麵包師對人是不是也有這個很溫柔的感覺?」
「我覺得對人對麵包都是一樣。」
「要是有這個感覺,不是應該有好的結果嗎?為甚麼沒有?」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他總是努力回答問題。現在最私密的感情,還是讓他自己好好發酵好了。
電影《女孩壞壞》邀請他創作了玫瑰情人麵包,用台灣玫瑰泡一夜蔓越莓,製造麵包的妙方,卻不是真實人生的靈藥。麵包師傅窮一生努力,從被麵包控制,到控制麵包,能做一模一樣感動人的麵包。但生命的軌迹不由人,母親在他成功以前去世,妻子在拿世界冠軍前分開,人生遺憾,不挑成功、失敗的人。

吳寶春在書裏說過,他會跟柔軟的麵糰說話:「要好好長大啊。」

2010年尾在高雄首創的吳寶春麥方店,吸引不少愛吃麵包的中產客人。

跟麵包互動像小baby一樣

從第一次吃吳寶春的麵包到第一次見吳寶春,遠遠看見個子不高的他在麵包店外等,有點認不出來。跟世界麵包冠軍真實接觸、直接對話,他有麥香味麵包的質樸與平易近人、有不留一手的大師氣度。記者要求到訪他屏東老家,他一口答應;提到令人想入非非的老麵,他爽快主動答應分享。看似沒有把關的態度,比萬千計算更易贏得人心。一切,只等時間履行承諾。
吳寶春說,做麵包、當麵包師傅,最重要是熱情與持續性。
「當麵糰在烤爐發大時很神奇,你最欣賞做麵包哪個程序?」
「我最欣賞它慢慢的膨脹,給它舒適環境,再讓他慢慢發酵膨脹。烤的時候,一樣會膨脹,尤其在比賽的時候,從爐底烤的時候,它會跳起來,像飛起來一樣。」有熱情,每一個步驟,都會讓人感動與快樂。做麵包,看得見生命,看得見酵母在吃東西。若用手指按一下麵糰,就像碰觸baby的臉蛋與小屁股,他說:「麵包是可以跟它互動的,跟它互相傳達的,像小baby一樣,為甚麼我們可以感覺他想喝奶、會尿布濕,其實麵包也是一樣。」
吳寶春在高雄及台北兩家麵包店,共有60多個師傅合共120多個員工,每天生產萬多個各式麵包。喜歡吃香港叉燒包、菠蘿油的吳寶春,仍考慮來香港開麵包分店。但要做到前舖後廚,手做麵包在租金成本高昂的香港,不易為,他不希望把麵包變成價格高昂的東西。香港人開始喜歡台灣的味道,也有不少香港人談論移民台灣。
「我們也很喜歡香港啊。以前我當學徒的時候,很多香港師傅都來台灣,然後娶了台灣老婆,定居台灣。但每一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可能台灣跟香港那麼近,一個小時飛機就到,不一定要移民來台灣。」
「這一定不只因為喜愛台灣。可能是因為不喜歡香港現在的政治環境,你懂得嗎?」記者說。
「我知道香港現在是有一些改變,當然我們都是華人,我們跟香港的關係都很親密,香港跟台灣兩個都是一同成長,當然我們也會關心。」
「你關心台灣的政治嗎?」
「其實台灣的政治,不管它怎樣變化,我們都是愛這塊土地,當然會關心,也希望台灣越來越好。很多東西我們一個人是沒法決定,但是我們有意思的是,我們是有判斷的,台灣比較好是有選舉,我們肯定的人(選舉總統),由他帶領我們怎樣走,當然他所做的由我們全民來承擔,我相信我們台灣的每一個人,也相信住台灣以外的台灣人,都希望台灣更好,不用置疑。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我們只有一張選票。」
從食物到政治,香港與台灣有不完的對話。一位台北文化圈裏的人告訴記者,她也愛買酒釀桂圓麵包,但一定不肯排隊。台灣口味,香港性格,在台北濟南路四知堂跟記者吃飯時,她半認真的笑着說:「自從學運那一仗,我們都是一道的了吧!」
記者:冼麗婷
攝影:羅君豪

【壹錘佔中】8月31日 5pm直播
壹錘定音: http://hammerout.hk
和平佔中: http://occupycentral.appledaily.com
YouTube: http://bit.ly/occupy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