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雙手一邊搓泥,一邊感受陶泥的重量和溫暖,在創作過程中,更可以令人進入專注境界,有助抒發內心負面情緒。表達藝術治療師黃岳東表示,陶泥創作可賦予人無限想像,表達當刻的所思所想,有學生以陶泥做拳頭來減壓,也有離婚婦人為陶泥木乃伊解開繃帶,藉此釋放悲傷,重過新生活。
記者:梁麗兒
陶泥創作屬於其中一種表達藝術治療,參與者透過創作過程抒發感受,也更認識自己,了解壓力根源。簡單如大力揑一堆陶泥,或將陶泥大力擠壓,也有發洩負面情緒、減壓作用;不少情緒病患者都靠陶泥治療踢走抑鬱、焦慮情緒。
考生創作發言權杖傾訴
「搓陶泥好似係一種溝通,佢會回應你,由原本又凍又硬,搓到又暖又軟,你可以摸到、感受到佢嘅質地」。黃岳東也是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輔導員,認為陶泥創作中的拉坏,可反映當事人情緒,過程雖然只有短短10多分鐘,但要非常專注,全身放鬆也有助手指拉坏的過程,如期間心情煩躁或「竧𣉢」,坏痕會較深、「歪咗」,甚至拉爛坏。
他曾到青少年中心為首屆文憑試考生開陶泥班小組,有學生擔心會成為考試「白老鼠」,對考試感到很大壓力。他教導參與學生,先自行緊握一堆陶泥,然後放手,想像作品似甚麼,然後進行加工,如利用手指痕刻畫圖案,或搓出其他配件,最後向小組及治療師演繹作品的意義。
其中有學生認為作品似拳頭,希望從中獲取力量,增強應付考試的信心。也有學生製作現代版的土著部落「talking stick」(象徵部落代表的發言權杖),在溫書期間減壓,「頂部開個窿,似一個咪,學生壓力大時,可以對住支stick呻兩句」。
離婚婦製木乃伊釋悲傷
另有中年婦人與丈夫分居多年,自正式離婚後,情緒轉差,感到被拋棄,自我形象低落,並有抑鬱及失眠症狀。她參與陶泥創作,造出被繃帶綑綁的木乃伊,「佢覺得自己似陶泥木乃伊,被好多嘢綁住,個心被掏空咗」。原來這名婦人一直無處理離婚帶來的負面情緒,其後她利用工具刀為木乃伊逐一解開繃帶,填入心臟,恍如為自己釋放悲傷。她也開始向家人多表達感受,減少「收埋」自己。
他說,哀傷事件會為人帶來負面情緒,但不少人誤解「過咗去就算」,事後只會收埋自己,無好好處理情緒,當受到其他事件激發,如看到劇集的死亡場面,情緒就會崩潰,「親人過世冇講過嘢、冇見最後一面,或心願未完,帶來嘅傷痛情緒都要處理」。曾有一班學生自製陶泥,紀念其中一名自殺死亡的同學,也有患上抑鬱症的少年,留學期間屢受欺凌,接受陶泥治療,將一件件陶泥作品互相叠起,學習放下當年傷痛情緒,重新出發。
【壹錘佔中】8月31日 5pm直播
壹錘定音: http://hammerout.hk
和平佔中: http://occupycentral.appledaily.com
YouTube: http://bit.ly/occupy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