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牛仔 - 劉紹銘

唐人街牛仔 - 劉紹銘

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退守台灣,深知大勢已去,反攻無望,但為了擺脫孤懸海島的命運,極力推動文教方面的「統戰」工作。在僑委會的策劃下每年雙十節就看見海外各行業的「僑領」率團到「寶島」來參加國慶活動。
「僑教」是僑委會的重點工作。單在美國一地,各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總有一兩家僑校。不想子女忘本的父母會在周末把孩子送到當地的「國語補習班」。像挑選課本和辦課外活動的工作,僑委會總幫得上忙。
僑委會對海外華僑子弟的「統戰」工作也做得不遺餘地。五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一家甚麼事都以英語為準的大學。這時期香港和星、馬一帶的「清貧子弟」要升大學,只要通過在當地舉行的「聯招」就可到台灣唸書。
那時候的台灣,「台獨意識」尚未蔓延。一九四九年劫後餘生來台的「大陸同胞」在典禮中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時,也許還記得這幾句老歌:「看國旗,在天空,飄飄盪盪乘長風……為我中華民族爭光榮。願從此,烈烈轟轟……。」
四九年後台灣仍能保住聯合國安理會一席,但好景不常,最後以退出聯合國收場。僑務委員長是半個外交部長,無權無勢,以半個遊客身份和能量去辦「統戰」,除了在雙十期間張燈結綵排筵席找些僑領來演講助興外,實難再有甚麼作為。大陸山河變色後的二十年,劉伯驥為舊金山華埠牌樓撰了一聯:
華埠想南徐,僑寓百年猶晉郡
牌樓當雁塔,乘槎萬里見唐風
如果劉先生平日有閱讀「美華作家」作品的習慣,就不會有這種自我陶醉的心態了。美華作家的作品,我翻譯過的,至今印象猶新的有趙健秀(Frank Chin)的《犧牲》("Food For All His Dead")。書中的Johnny和他末期肺病無名氏的父親代表兩代人的「中國印象」。父親是「抗日英雄」,對兒子說在「唐山」他一天也沒病過。這個垂死的病人不想錯過唐人街雙十舞龍舞獅的盛會,要兒子扶着他出場聽名人演說:「四十五年前的今天,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些話,在美國長大的兒子聽不懂。父親要兒子答應自己死後不要離開唐人街,做些出人頭地的事。兒子沒有答應,因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唐人。或者只不過是一個「中國的意外」而已。再說,大部份他不喜歡的人都是中國人,因為他們「連笑聲都帶口音」。Johnny覺得在自己面前的男子,「既不像父親,又不像個人。……而是一種咧着嘴的對生命的嘲弄。」他決定父親一逝世就離開唐人街。他認定自己既不是中國人,亦不是美國人,而是不折不扣的"China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