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伊波拉病人 窩心的道別

八方人物:
伊波拉病人 窩心的道別

跑過政治新聞的李璧君,05年放下紙筆,加入無國界醫生當傳訊經理,本月初遠赴爆發伊波拉的塞拉利昂,負責接待到該區採訪無國界醫生治療中心的傳媒。經歷過大小災後場面的她直指,以這趟伊波拉病毒爆發「最大鑊」,無奈是國際間施援的手卻極少。
李璧君本月6至18日到塞拉利昂的凱拉洪,駐守無國界醫生在該處設立的治療中心。因為伊波拉的高度危險性,當地工作人員都要時刻保持高度戒備,她憶述,就連一些平時很簡單的工作,亦因環境所限而變得艱巨,例如傳遞病歷,便需由身處確診病人所在的高危區內的醫護人員大聲朗讀,然後由低危區的工作人員默寫。

嘆國際關注不成比例地少

在疫區工作壓力大,也有令她振奮的故事。在她離開凱拉洪前一天,確診感染伊波拉的Jattu和她的女兒仍在接受觀察;翌日當她乘車離開,剛好從窗外望到病癒出院的Jattu,Jattu興奮得向她大叫:「I'm free!」在喜悅中向她道別,這幕窩心情景一直深印她腦內。
親歷過疫症環境,不禁令李璧君反思,何以今次伊波拉爆發的規模史無前例,國際社會的關注卻不成比例地少?她指伊波拉被發現已數十年,至今卻未有藥廠研發治療藥物,是否因為爆發伊波拉的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令藥廠缺乏經濟誘因研發藥物?她最希望各界對相關地區的弱勢社群,齊齊伸出援手。
記者:呂浩然

曾感染伊波拉的Jattu(右)和她兩歲大的女兒Rosaline,在無國界醫生的治療中心留醫兩星期後康復出院。被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