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探親,並順道參觀當地著名的地下城。雖然筆者在多年前曾住在蒙特利爾一段時間,也知道市中心有幾個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可以透過行人隧道接連起來,但這次舊地重遊,竟然發現現時蒙特利爾的地下城已發展至連貫多個市中心的地鐵站,即使筆者不步出地面或乘搭地鐵也能遊覽整個市中心的主要地段。
蒙特利爾的地下城總共佔地超過12平方公里,即是約等如60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如果各位曾到訪過這地下城,肯定會被它的設計和規模吸引。有人更可能會問:這龐然大物是怎樣建成的?一位親友告訴筆者,地下城仍在擴建中,預計在未來幾年,將會拓展至另一個市內旅遊旺點,舊滿地可(Old Montreal)。總之蒙特利爾政府盡量做到將市中心內的主要購物點、會議場地、博物館、酒店、旅館、地鐵站、火車站、長途巴士總站、戲院、食肆等都連接起來,令到市民和旅客均可以避過蒙特利爾冬季的嚴寒天氣和繁忙交通。
讀者可能覺得筆者是在撰文推廣蒙特利爾的旅遊業,非也!如果大家不是太過善忘,應該還記得在大約年多前,梁振英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曾提出發展城市地下空間,在今年6月中,梁振英出席由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宴請的午宴,在席上他被議員問及興建地下商業城的進程。梁振英表示政府正在這方面積極研究興建地下城的計劃,當時機成熟便會向外公佈。
梁振英提出研究發展地下空間的可能性已超過年半,但筆者仍未看到特區政府有任何動作和誠意去加快落實這重要的計劃,現時特首和各高官好像中了「政改毒」,將大部份精力和時間用於政改宣傳和打擊佔中人士和反對派,即使社會有很多更加逼切的問題,包括樓價高企、公屋輪候冊人數創新高、自由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基建嚴重超支、第三條跑道、勞動市場出現錯配等等,似乎已沒有時間去處理。筆者只能說,特區政府今時今日的服務態度,肯定令不少市民失望。
香港地少人多,發展地下城是一個極好的構思。但特區政府要明白,興建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地下城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以蒙特利爾為例,其地下城的項目始於1962年,經過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不斷擴建和修整,才可以達到這等規模。
地下城的最大好處是增加香港本身容量和將土地的用途效率大幅加大。以蒙特利爾為例,由於地下城的關係,蒙特利爾又被稱為「二城合一」,現在香港面對土地資源匱乏的難題,雖然特區政府以一貫的填海和發展新界土地來補充土地儲備,無奈,現時政治環境惡劣和環保意識抬頭,政府要倚靠這兩種方法去增加土地儲備便變得困難,假若我們改變思維,將發展地下城(或地下空間)的概念盡量使用,筆者相信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是會很快改善,當然,究竟香港是否適合興建地下城尚待仔細研究,但起碼這會給市民一個希望。
人類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無論對生活質素和生活效率的要求均遠遠高於從前,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透過發展城市連接(City Connectivity)便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綜觀蒙特利爾的成功故事,特區政府應有信心為市民創造一個優質和更宜居的國際大都會。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