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為街貓發聲

攝影師 為街貓發聲

書店裏頭,單是貓書便佔據了整個書架,但圖文動人的不多。惟攝影師葉漢華新出的《街貓》,情感真摯,不愛貓的人也愛看。他尤愛拍攝街貓,鏡頭下,既有掙扎求存的戰士,亦有自得其樂的儍貓,如實呈現街貓百態。從2002年開始,他更成為愛護動物協會的獨立義工,領養流浪貓,對牠們的習性越加瞭如指掌。

其實街貓要求不多,不愛走進鬧市,寧願留守後巷,一個暖風槽的小窩已能睡得甜美酣暢。葉說:「街貓讓我體會知足常樂,是當中最大的改變。」他希望藉着這本書,讓讀者知道只要透過愛護動物協會的絕育回放計劃,控制街貓數量,人貓便能融洽共存。

「街貓」
作者:葉漢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

記:記者 葉:葉漢華

記:書中提及愛護動物協會的絕育回放計劃,成效如何?
葉:絕育回放計劃實行了14年,灣仔、南丫島等地的流浪貓數量已受控制,油尖旺區則仍在努力當中。然而,很多屋苑管理公司因受居民投訴的壓力,沒有耐性,亦對計劃沒有太大信心,動輒求助漁護署。

記:文中描述的片段很細緻,對於攝影師來說,寫作很困難嗎?
葉:全書只有約一萬字,圖多於文,其實不太吃力。有時候經歷很深刻,沉澱一兩天後,便會記錄下來。如〈居留權〉一文提及義工與業主立案法團發生口角。業主一句:「房子是我真金白銀買的,我有權保障自己利益。」我頓時無言。貓能說甚麼呢?人繼續從金錢角度出發,問題永遠無法解決。晚上,我便把那件事一口氣寫出來。

記:你為街貓哭過多少回?
葉:兩次,其中一次書中亦有提及。一隻被救回家的小貓「棉花」輕如毛球,看着牠靠意志捱下去,最後因腳傷要安樂死,步出醫院時我滿心自責。另一次,是於2005年領養的廟貓「小朋友」在兩年前因癌症復發要安樂死。歷經風浪的街貓都懂性,比被寵壞的貓更有禮貌和珍惜食物,「小朋友」每早都會站在床邊看着我,直至我醒來,卻不會吵醒我。

記者:陳芷慧 攝影:伍慶泉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