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電動車充電問題難解決

國策解碼:電動車充電問題難解決

今年起,內地推廣新能源汽車政策開始發力,除延續原來的買車補貼外,另增加減免購置稅、增加政府車的新能源車比例等。最重要的是,中央明令禁止地方保護主義,過往當地城市以外車企產品難以在京滬等地上牌的問題,已有望解決。現在新能源車推廣在內地最大障礙,已成為充電難問題,所以昨日市傳內地擬設立千億人幣基金建設更多電動車充電設施,比亞迪(1211)和泰坦能源(2188)等電動車概念股升約半成,利好但反應未算積極,反映市場對解決充電難的問題始終抱審慎態度。事實上,電動車在內地充電難的問題,並非一紙行政命令、一擲千金就可解決。
內地曾在2009年制定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車推廣計劃,但直到去年底,全國新能源車只有不足2萬輛。除之前的上牌難外(其他城市車企的產品通常不被列為當地政府的認可名單),充電設備缺乏亦是主要死因。內地原本計劃在明年建成4,000座充電站,但去年底落成不足十分之一,而且通常只為電動巴士和的士服務,私家車主上街後就無法充電。
技術標準亦是另一難題,內地各車企都有各自電動車產品,所使用的充電樁多數不相容,更增加電動車上街充電的難度。甚至內地城市之間的充電樁標準亦不統一,例如北京充電站主要用直流電,導致使用交流電的比亞迪旗下汽車無法直接充電,背後涉及的,亦是不同地方利益考量。
由於使用率低,虧損嚴重,之前負責建充電站的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已宣佈退出。中央如果以財政補貼推動充電站建設,無疑有助問題解決。不過,由於涉及範疇複雜而廣泛,可能需時漫長,其進度將成為影響電動車股價前景的關鍵。

記者:黃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