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學教授賀衛方在個人新浪微博提出質疑:「根據基本法……愛國愛港並不在其中……愛國愛港標準何在,誰界定?太難。」賀衛方說「愛國愛港」難下定義,他沒有說的是「愛國愛港」更會帶來不公不義。
與此同時,由香港的建制派到北京的官方代表,無一不以普選的「國際標準」難下定義,作為拒絕泛民要求,實行霸王硬上弓的最主要理由。
沒有人能為中央定出「愛國愛港」的定義,但普選「國際標準」的定義卻可一言以蔽之,就是普及而平等的選舉。
由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前兩位特首做足七年,梁振英自然也希望連任,他們的為人處事理應完全符合「愛國愛港」的定義標準,否則不可能長期執政,但三人的表現截然不同,中央若能公開對他們的評分,則港人普選特首時自然知所適從。
同樣道理,泛民如今似已放棄了對公民提名的堅持,改以必須符合「國際標準」作為最後底線,到底甚麼是「國際標準」,迄今似乎仍然語焉不詳;普及而平等如何體現?他們堅決爭取的是甚麼?其實全部都有進一步解釋的需要和發揮的空間,否則便極易令批評者及政治對手有機可乘。
一提到「國際」兩字,中方的神經即被觸動,香港的土共亦會打蛇隨棍上,因為除了涉及外國勢力,便意味着中國的內政被干預;香港推行特首普選,本應是不折不扣的自家事,若不小心開門揖盜,讓顛覆中國的惡勢力趁機攻下橋頭堡,他日自然後患無窮。
不過,有150萬人的簽名支持反佔中和8.17的25萬人上街大遊行,本地的建制派還擔心2017年時香港人會選出一個不「愛國愛港」的特首建議及要求北京必須堅守底線,不讓泛民有入閘及出閘的一線機會,則他們這150萬和25萬的支持者數字,便難免令人起疑。
反佔中不等於親中?反佔中不等於支持中央的決定?反佔中不等於愛國愛港?……過去幾個月,建制派勞師動眾,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去取得這麼輝煌的民意成績,如果只是純粹建基於香港市民對泛民中一小撮激進派的不滿,他日在地區、立法會以至特首選舉中可能「無以為繼」,則這大筆的「維穩」投資是否會有一點點的浪費?
中央對香港人的「愛國愛港」程度有多大的信心?誰人可以給中央一個可靠的評估,將決定中央對2017普選特首的開放程度。
本地的親中陣營,一定希望中央越收緊越好,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才能彰顯與延續。
本地的既得利益者及大財團,亦不想洗牌重來,因為與特區政府及中央的合作關係已然開始建立,自然希望能續續合作下去。由新界東北西北到大嶼山的全方位發展,中港官商的合作機會數之不盡,一位愛國愛港的特首當然會是影響香港未來前途的關鍵性人物。
因此,最支持2017普選「以不變應萬」「少數服從多數」等大原則的還是香港的本土親中人士和建制派,因為這是保持和延續他們多年苦心經營政治經濟利益的最佳方法。
佔中三子的突然出現,事前沒有人估計得到,所以非戰之罪,但佔中行動的成功打壓,並沒有為香港的建制派帶來太大的信心,他們仍須不斷把佔中行動抹黑為暴力收場、兩敗俱傷的慘烈行動,必須防患於未然,更要把中央任何容許泛民代表入閘的可能性徹底抹煞,以免危害國家安全,令自己永無後顧之憂。
這是只懂「愛國愛港」特首會為香港帶來的不公不義,因為他只須爭取及得到這些維護利益者的支持。
林鄭月娥司長早前還說過2017年普選特首後還可進一步完善有關機制,如今已不敢再提這個論點或承諾,可見形勢的一面倒。
泛民溫和派雖然用心良苦,但卻寸步難行,既不能說服中央稍為放寬門檻,好向港人交代,又不敢提出「循序漸進」的呼籲,以免再受2010年支持政改一役的民意重創。
中央或港人永遠不可能為「愛國愛港」定出清晰明確及廣泛為人接受的定義;香港的特首以至立法會普選亦不可能真正「普及而平等」,因為這些演變不單不利中央管治香港,更會影響現有勢力的利益,外國勢力難以乘虛而入,除非獲得中央首肯,香港人若不團結,在這次角力中可以斷言將會無角色及影響。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