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車前 萬物芻狗(填詞人 梁柏堅) - 梁栢堅

直通車前 萬物芻狗
(填詞人 梁柏堅) - 梁栢堅

港鐵輾斃唐狗事件,你可能覺得一年都「車死十隻八隻」,但整件事,其實已經牽涉到社會心理學幾個層面。
Obedience(服從權威)
在場的市民,應否服從港鐵職員命令?從片段看,有人曾經踏出黃線抱狗,但被職員阻止。如果你在場,你會否聽他講?亦有朋友說會甚麼也不理跳下去救,即使之後會被罰。由於事發於鐵路範圍,而身穿制服的職員是現場的權威,就算他們的判斷未必正確,一般人都會傾向服從。美國於六十年代已經有大量類似實驗,發現人真的會因為對方穿着制服,而增加相信他的程度,就好像牙膏廣告,永遠要找個穿白袍的演員扮牙醫增加說服力一樣。如果當事人要挑戰權力,是需要勇氣和清晰的理據去支持自己。
Bystander Effect(旁觀者效應)
相信你也遇過,無論街邊有人暈了或者裸跑,人群都是圍觀拍片的多,報警的少。在場人士越多,就會有更多人傾向做「花生友」,因為責任由更多人分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自己的責任自然更少。當日早上月台那麼多人,又有職員在場,大家結果就抱着「唔係好關我事」的心態。這個情況,如果人越少,反而旁觀者採取行動的機會越大。將事件放大來看,如果人權、公義、自由、法治等受到威脅,市民是傾向等其他人行動定或是自發行動?這就要看那城市的命數。
Moral Reasoning(道德理據)
道德理據其實屬於道德心理學範疇,是在說人怎樣判別是與非,小朋友會很簡單地認為「令人受罰的事就是錯事」,然後人越大就會進化用「要被他人、社會接納」去判別錯對,再成熟的階段就憑「社會契約」去分辨,而去到最高境界就是看到人的終極價值,如自由、愛、生命等等,去到這個階段,即使發生兩難式(Dilemma),與當時社會法律有所衝突時,亦會堅守此類終極價值,就好像聖雄甘地一樣。(類似研究可以自行翻查Lawrence Kohlberg, Jean Piaget等)
港鐵現場,每個人都不想受罰,但同時間面對狗狗生命受威脅,每個人心中的理據都不同。港鐵又怕受罰、市民遲到上班又怕受罰、職員亦一樣,結果集體害怕受罰之下就發生悲劇。
又如果下一個兩難式來到你面前,你又會如何選擇?眼前穩定還是長遠社會得益?相信大家都要問清楚自己。又或者不說外國心理,兩千多年前孟子有〈魚與熊掌〉一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大家中學都讀過,是時候溫故知新,不解釋。
狗狗意外死亡,冥冥中有天意,去令大家反省當遇到下一個兩難式(公民抗命、佔中、合法),你會如果處理? 而你的邏輯及理據又如何?中國來的直通列車已快要駛進,你只有幾分鐘時間行動……

梁柏堅
填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