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自資專上院校超收學生和濫加學費,公眾監督困難,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昨公佈引入一套自願遵從作業守則,院校可毋須跟從。文件披露在商討過程中,院校以會被傳媒誤解、增加行政開支、對細院校不公和商業秘密為由,拒絕披露詳細學生數目及財務等資料,成功迫政府跪低,有教育團體質問政府如何監管?
該委員會昨發表「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的管治及質素保證──本地及國際的良好規範」顧問報告,參考多國做法及諮詢本港自資院校人士,建議設立作業守則框架,涵蓋院校管治和管理、課程設計及推行模式、人手編制等,以增加透明度及問責,院校自願遵從。
理由多多拒公開資料
提高釐定學費透明度是研究的重點之一,但報告卻交白卷。守則沒有具體指引,有院校代表認為如果指引太多,需聘用大批人手應付,若需公開的資料敏感和易被誤解,如學生流失率,又要人手應付公眾批評和傳媒誤報,都會增加成本,最終影響課程質素。報告提及一些具市場價值的資料,院校未必肯公開,以免被人仿效。
守則指明院校每年至少公佈一份財務報表摘要,不過報告披露部份院校並不贊成。有院校指財務報表已呈交政府,公眾有渠道查閱;有些則指所屬大學本部已在年報中列出財務摘要為由反對;由於院校規模不同,公開財務詳情可能被誤讀和引起不公比較,如公開捐款數目,細院校處於不利。
對於報告認為自資院校應享有較公帑資助院校更大的運作自主權,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反駁說:「佢哋唔係純私校,有同政府攞地、借錢,所以公眾有權監察。」
張民炳指出,明年起政府資助部份自資院校的課程,形同公帑買位,將來將更多,「院校要有足夠透明度,更加需要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