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房東吸毒的新聞佔據了版面焦點,台灣內部也爆發了一件和中國有關的醜聞,即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前副主任委員兼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的張顯耀,先是以家庭因素請辭,後又被陸委會否認,說明他是遭上級調離職務而接受調查。沒多久,案情升高為所謂的「共諜案」,張顯耀被控接受中國收買,成為間諜,但張大聲喊冤,更公開表示有人刻意追殺,他並寫好遺書,準備將真相公諸於世。此事旋即引起台北政壇震盪,台灣人民亦是議論紛紛,此因張官拜陸委會副主委,等於副部長階級,若其指控為真,則凸顯中國謀台業已進入相當危急的時刻。
進一步來看,此案事有蹊蹺,許多地方均透露出內情絕不單純。由於案情重大,起初案件即歸法務部調查局偵辦,據悉將之定調為外患罪名(嚴格來說,是該罪章的「違背對外事務委任罪」),但遭高等檢察署認為構成要件不符,因此調查局改為「洩漏交付國防秘密罪」送台北地檢署偵辦,進入正式司法程序。在這裏要注意的是,調查局雖隸屬法務部,但事實上權力甚大,可直達總統府,說起它的前身──國民政府軍統局,相信讀者便能了解其工作內容與目的。雖說軍統的「光輝」歷史早已過去,但為高層服務的決心似乎不移,例如陳水扁政府時代的調查局長葉盛茂,就曾透露情資與扁家而被判處刑罰。從罪刑來看,違背對外事務委任罪的處罰遠高於洩密罪(最高可處無期徒刑),不過其條文明確表示,此罪構成要件必須是「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主權及於中國大陸全土,對岸如何能算外國?如今調查局竟以外患罪送辦張顯耀,如果說不知法律實為荒謬,這種表態是否暗合高層心意?
此外,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兩岸關係邁向新的局勢,馬政府雖想透過法制化的交流,繼續獨攬對中話語權,但中共顯然不滿意於馬政府的承諾與施政效率,不斷尋求與台灣各界接觸的機會,像是數月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菊的會面。張顯耀系出親民黨,乃是宋楚瑜的子弟兵,曾促成宋楚瑜首訪中國的胡宋會(2005年),與今年的習宋會,可謂與中國往來甚深。先前當張志軍訪台時,便傳出他與張志軍直接溝通,而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不同調的聲音。再者,馬政府目前念茲在茲的是馬習會,據說正在研擬相關和平協議,張顯耀的洩密可能來自於此,張顯耀和馬英九素無瓜葛,之所以能官拜陸委會副主委,僅是着重於他折衝兩岸的管道,一旦失去這個價值,他遂成為高層的眼中釘。
最後,媒體報道本案是由熟悉美國事務的人士舉發,延伸出馬政府內部親美和親中兩股勢力的對峙,甚至繪聲繪影地牽扯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令人匪夷所思。事實上,張顯耀深諳為官之道,即使被迫下台也想以沉默維護官箴,無奈高層授意追殺,才讓事情曝光。原本單純的權鬥,更被炒作成為美中台三邊的博弈,無疑讓馬政府繼續失分,也添加了三方的不信任感。毫無疑問,張顯耀事件已成壓倒馬政府兩岸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馬英九最後六百多天的任期內,注定只能以跛鴨形象告終。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