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在公,在私,這句話我講了不知多少遍。太太和媽媽都擔心,我這樣工作,捱不了多久:「日後就算你想有工作,人家也未必會有工作給你。」
兩年多前,我也曾經想過半退隱的生活,捱不了一年。人不工作,生活習慣的調整更困難。外父早前退休時,我建議他:「不用上班,就要重新建立每天的規律,定時定刻去找點事去填充生活。」其實做甚麼都好,沒有規律沒有目標的生活,日子不會易過。
從外電見到一篇新聞,說意大利學者研究日本家庭,發現留在家中退休丈夫,對婦女造成心理壓力。「退休丈夫綜合症」的研究令我聯想起今年初讀過的一本書《All Joy and No Fun》;作者Jennifer Senior指撫養子女的責任和每天的瑣碎事,給予家長人生的框架,定義了成年人的身份;所以養兒育女雖然一點都不輕鬆,沒有Fun,但為人父母者從親子關係中得到目標,那是Joy。
責任和目標讓人感到存在更加有意義,無論工作抑或育兒,道理也是一樣。真正關注社會高齡化問題;不,這個詞彙太過離地,應該說有了解過長者生活的朋友都知道,錢,並非長者最重要的,存在感,才是給予長者最恰當的尊重。就算份屬戰後第一代的周永新教授,也是從政府委託的那份顧問報告工作,滿足到他的個人使命感吧。視長者為社會負擔,社會更不可能讓老有所為。我想,就算周永新教授,也不希望靠「老奉金」過活吧。
「難道你忍心見到老人家執紙皮,甚至像南韓那些Bacchus Ladies,要在公園兜客賣淫才安樂?」雖然未必每個人在年輕時都為未雨綢繆,可是我們更加要明白,福利必然有針對性,不能通派。以周永新的計算,香港有三分之二的長者不在貧窮線下,為甚麼要全民的「老奉金」?
政府不會創造價值,只會從一班人手中拿走財富,轉移到另一班人手上;慷他人之慨的官僚和政客則從中抽點水,也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