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好少去本地startup活動,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份活動,對象都是有興趣但未創業的人,通常都是找成功人士,講點樣成功,非常正面,聽完會覺得做startup好有型。
做startup的確有好玩有型的一面,不過比例肯定比描繪的低,甚至低好多。Startup活動講者,一般都表現出十足的自信,這類戲已經演得駕輕就熟,事關面對顧客、團隊、投資者、家人,甚至自己,無這種演技,一早收了檔。演戲不代表假,其實自信十足的一面也是真的,演得熟就是能自如地將這一面呼喚出來。
互相討論尋找答案
背後信心動搖的一面,也是真的,好幾位朋友做startup,走得頗遠,點睇都算是成功,但在信心動搖的時候,把問題提升到公司存亡的嚴重程度,絕不少見。
雖然公開說的人不多,但我估,危機感強,在創辦人當中,是好普遍的現象。不是因為憂患心重的人才會走去創業,大概是傾向樂觀的人才走去創業,而創業時遇上的大上大落(通常是大落),日積月累,無可避免增強了危機感。
問題,講了出來,比起收收埋埋,較容易解決。好多問題,適合同團隊講,一齊解決,但總有例外,一來是當局者迷,團隊是局內人,視角可能受同一限制,二來在散權分工的框架內,每個角色都負責把某類事情變成黑盒,令其他隊友不致掛心,可以專注自己範圍,而創辦人的黑盒所包的,往往就是比較跟存亡有關的事情,下下打開個黑盒同團隊講存亡,容易造成誤會嚇親人。
這類問題,最好是找其他公司的創辦人傾。我自己基本上每個星期都會跟其他創辦人聚一次,說上了癮可能是誇張了,但肯定至少成為一個習慣,都是單刀直入,把最困擾的問題攤出來講,有時是講自己的多,有時是聽人家講的多,無論聽或講,都有療效,往往不是直接從別人口中得到答案,有時是旁人的提問,啟發了自己找到答案,有時甚至是幫對方分析的時候,忽然得到解決自己問題的靈感。
這類互助聚會,不易搞大,因為太多機密,要有好熟好信的同行,才能成事。但反正要有效果,其實不需人多,我參與的,通常一個起兩個止。
我懷疑,定期找人互助,是創業途中最有用而又最被忽略的一件事。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