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與生俱來擁有丁權的原居民,近年一再因土地發展權受限制而發動激烈抗爭。西貢大浪西灣及大嶼山二澳,先後成為原居民爭取權益的犧牲品。保育團體認為,這些抗爭手法無補於事,並把矛頭指向政府封閉的規劃機制。
公眾未能參與決策
去年底及今年3月,西灣村民兩度因不滿政府將村內「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損害村民發展的權益,因而禁止非村民出入。
在2001年,二澳一段鳳凰徑必經之路,更被村民封閉至今,原因是有環保人士在該處種植紅樹、清除有害的薇甘菊。
世界自然基金高級項目主任劉惠寧表示,越來越多原居民以激進手法反對土地規劃,他說:「審批地區草圖已經出咗,做呢啲行為都無補於事。」他指出,環團反對的不是原居民申建丁屋,而是發展商大規模的發展小型屋宇。
目前有25幅「不包括土地」納入18份發展審批地區圖,但至今只有三幅發展審批地區圖已完成法定程序,由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取代;可以預見,未來將會出現更多鄉郊土地規劃的爭議。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原居民與環團的衝突,都是政府之過。他說:「好似不包括土地咁,幾時納入、納唔納入郊野公園,整個決策過程,公眾都冇得參與。村民嘅不滿,就係因為一個唔透明嘅土地決策機制導致。成個過程咁封閉,原居民完全唔知發生乜嘢事,梗係會跳出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