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代公屋】
矢言壓樓價的梁振英瘋狂刮地建屋,除了發展東北、研究填海,「地積比未用到盡」的第一代屋邨,也悄悄出現變化。港府推出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出在現有公共屋邨,尋找適合地點插針增建公屋。毗連沙田禾輋邨、去年五月入伙的豐和邨便是插針樓產物,前身是警察消防宿舍,瀝源邨地標圓形大噴水池,廿年前已是清拆建樓目標,因街坊強烈反對才倖存。
地積比僅3倍
沙田古名「瀝源」,意指清水之源,上世紀英國人租借新界之前,已有人居住,及至70年代初,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決定開發沙田新市鎮,先填平上下禾輋對開的海岸,並於75年興建瀝源邨。時移世易,當年開荒的第一代公屋,地積比僅3倍,與今日畸形蝸居比較,簡陋的公屋單位猶如奢侈品。由寮屋但求一瓦遮頭,到讓避共遺民安居的新市鎭,走進新時代,回望香港房屋歷史,進步還是退步?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