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茶樓嘆茶最不喜搭枱,陌生茶客雙箸穿插,高聲閒聊,口沫橫飛,品茗雅興全消。任職律師的李嘉雯(Carmen)卻刻意安排陌生人聚首一桌,她和丈夫杜國倫(Alan)抓住推出著作《得閒去飲茶》的契機,發起同名組織,鼓勵他人捐款予中小型社福機構,並與受助人一起飲茶,同時把獨特的茶樓老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彭海燕
攝影:潘志恆
呷茶、吃點心、聊家常事,數十個背景不同的茶客,無分捐款人與受助人,在飯桌上分甘同味,玩遊戲時更是鬧哄哄,Carmen摸摸鼻子,用其新作《得閒去飲茶》的內容出題:「以前的茶客想叫壺茶,毋須叫出聲,用手勢就得,你估這手勢代表要甚麼茶?」她媽媽「腸粉姨姨」縱橫點心界數十載,眼神胸有成竹。「靚女,不要把答案洩露出來。」腸粉姨姨好不容易把說到嘴邊的答案吞下,看着女兒娓娓道出快要失傳的茶樓軼事。
「西洋妹」愛上蝦餃師傅
在腸粉姨姨仍任職點心妹那年代,茶客會用手勢叫茶水,如手指眉毛代表要壽眉,摸摸耳朵代指普洱,揉揉鼻子代表清香滿溢的香片。當年嬌俏如混血兒的腸粉姨姨,綽號「西洋妹」,腸粉師傅和蝦餃師傅都對她有好感,她跟腸粉師傅學藝,但跟蝦餃師傅擦出愛火,二人共諧連理,生下Carmen五兄妹,後來在慈雲山屋邨開設小酒樓。過時過節,人人放假,夫婦倆就忙個不停,照顧孩子等雜活,全由Carmen的嫲嫲扛起。
夫婦勤勤懇懇,可惜好景不常,生意不佳無奈結業,Carmen的父親與嫲嫲相繼患上絕症,沉痛徬徨之際,Carmen的媽媽獲尖沙嘴五星級酒店聘用,成為點心界寥寥可數的女師傅。「我做的腸粉賣到街知巷聞,人們會搭車來吃,明星來到都一定叫腸粉。」說起威水史,腸粉姨姨自信滿滿,還分享獨門秘方:「如果不用油膽,腸粉蒸起就會像豆皮,但現在已沒有人斟酌這些細節。」獨門手藝沒有傳人,現時只有至親才能嚐到,女婿Alan力證:「我真的找不到比她做得更好味的腸粉。」
茶點馬虎 不及當年
媽媽有滿肚的茶樓故事,Carmen打算用文字記錄家族史,怎料越寫越多,茶樓典故、酒樓招牌工程師、海外點心師傅等,統統成了筆下題材,最後乾脆結集出書,為這門日漸改變的老行業留個文字紀錄。腸粉姨姨慨嘆,現在的茶樓無論茶水或點心的品質也不及當年:「以前有個銅製的水煲長期座在炭爐或電爐上,水不停地滾,現在則全改用電熱水爐,一扭開水喉電爐就注滿冷水,那些水不夠滾,所以茶水都不夠靚。點心也馬馬虎虎的,注湯進去就叫灌湯餃,以前不是這樣的,要用大菜拌勻,大菜一蒸就漲起來,湯留在餃子裏面。」
Carmen記錄茶樓軼事之餘,還與Alan籌劃了「得閒去飲茶」這個社區組織,希望參加者體會到做善事不單只有買旗或捐錢,是次參與活動的捐助者關榮昌說,平日和其他茶客搭枱,很少機會搭話聊天,今天和群福婦女會的受助人打成一片,感覺很特別。另一位參與者馬俐笑說,即使極之忙碌,都會抽時間來「得閒去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