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側影:赤貧落後  高死亡率老撾孩童 一個都不能少

蘋果側影:赤貧落後  高死亡率
老撾孩童 一個都不能少

餵初生嬰兒食米飯、在衞生環境惡劣的泥地上接生,肚瀉胡亂服用不知名的山草藥……在住上最多怪獸家長的香港,或難以想像,但在相對落後的老撾,這卻平常不過。攝影師跟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深入位於老撾南部的窮鄉沙拉灣(Saravan)探訪,與前線醫護及年輕義工,在這個內陸小國,見證赤貧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異國故事。
7月下旬的沙拉灣天雨濛濛,循陸路前往位於沙拉灣的Houy Houn Tai村,已是下午,村內的媽媽們早抱着孩子,魚貫進入學校等候。這是基金會為老撾媽媽而設的衞生講座,同場並為小孩提供簡單的身體檢查。小小課室,一早擁滿了人,抱着五個月大女嬰到來的Sack,是其中之一。這個坐在第一排的32歲老撾媽媽,一臉緊張,只因她是這裏高企兒童死亡率下的受害者。
「小女兒近日感不適,好擔心」。Sack有五個小孩,在高出生率的老撾,只算小家庭;一年前,第四個嬰兒在約一個月大時夭折,死因未明。「除了生首個孩子,請了助產士,之後四個,都是在家自己分娩。」她說。經歷喪子之痛,再做媽媽的Sack膽顫心驚,她直言居所距醫院只12公里路程,但因每次都要丈夫放下田裏的工作,駕駛耕作車前去,動輒花上個多小時,除非病情危重,否則也只能乾着急。

難得的衞生講座,憂心的老撾媽媽逼爆課室,舉目所見,盡是焦急的眼神。

Kaysone的女兒呼吸困難,但輾轉四日後才被送到醫院接受診治。

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左二為去年喪子的老撾媽媽Sack。

下雨天,小女孩在簡陋的帳篷往外望;在這裏,成長是場硬仗。

1/10兒童過不到1歲

像Sack一類無助的媽媽,在貧窮的老撾,不計其數。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1年度的統計調查顯示,沙拉灣是老撾兒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平均每10名兒童之中,就有一個過不了一歲生日。村長在分享會上說:「這條村有760多人,其中47個是孩子,但每年也有兩至三名小孩死亡」。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生生死死,在這個人口達650萬的內陸小國來說,毫不稀奇。
Kaysone是另一個憂心媽媽。19歲的她,已是一女之母,還未滿月的女兒持續呼吸困難,但病嬰遇上連日大雨,加上往醫院路途遙遠,結果輾轉四日之後,才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療。「有很多簡單的疾病,因為誤解和延誤醫治,最後引起嚴重後果。」一名當地醫護人員說。萬幸Kaysone的女兒在服藥後,病情好轉,留院觀察多幾天應可出院。

醫護為孩子量度手臂,特製的紙條,紅區代表發育不良。

水源受污染,村民惟有徒步到指定水井取水回家。

物質不豐足,小孩子赤腳在泥地上奔跑,已覺很快樂。

倡哺母乳免發育不良

延誤醫治及誤診,醫療知識又貧乏,加上當地的飲食習慣,也成了孩子早夭的元凶。在老撾,米飯是主食,老撾人總相信,米飯能提供最好營養,就算是初生嬰兒,不少家庭只餵食米飯,導致發育不良。為了解情況,基金會聯同香港青年使者計劃的學員,就為當地兒童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量度手臂的粗幼度。醫護預備了特製的紙條,讓孩子穿過手臂,紙條停留在綠區代表健康、黃區代表須留意,紅區則是發育不良。結果發現,在沙拉灣,54%的兒童證實發育不良,另逾四成孩子,體重低於世界標準。
針對高死亡率及營養不良問題,基金會於Lao Hgam區的Ban Hisok村莊試行新計劃,加強母乳教育,向老撾媽媽推廣這種對嬰兒有益但又不費分文的哺乳方式。另又舉辦特別的「烹飪班」,以村內不同的農作物作為煮食素材,教媽媽們煮好味又有營養的餸菜,希望孩子可以吸收到米飯以外的營養,健康成長。
攝影:林亦非
撰文:呂麗嬋

簡單的身體檢查已很可貴,調查發現,四成沙拉灣兒童體重低於世界標準。